成语 |
解释 |
出处 |
yìn léi shòu ruò印累绶若 | 形容官吏身兼数职,声势显赫。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佞幸传 石显》:“牢邪石邪,五鹿客邪!印何累累,绶若若邪!” |
huà ruò yǎn cǎo化若偃草 | 谓教化推行如风吹草伏。形容教化之易推行。语本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子为政焉用杀,子欲善而民善矣。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,草上之风必偃。” | 语出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子为政焉用杀,子欲善而民善矣。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,草上之风必偃。” |
sè ruò sǐ huī色若死灰 | 面目惨白。原比喻面部没有什么表情。现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。 | 先秦 庄周《庄子 盗跖》:“孔子再拜趋走,出门上车,执辔三失,目茫然无见,色若死灰。” |
ēn ruò zài shēng恩若再生 | 恩惠极大如同给了第二次生命。 | 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八十一回:“勾践囚于吾国……今吾复其社稷,恩若再生。” |
chǒng rǔ ruò jīng宠辱若惊 | 无论受宠、受辱,心里都要振动。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。 | 先秦 李耳《老子》:“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。何谓宠辱若惊?宠为下,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,是谓宠辱若惊。” |
zhǐ bàng mò ruò zì xiū止谤莫若自修 | 止:停止,平息;谤:指责。要阻止别人毁谤,最好的方法是修身。 | 《新唐书·魏谟传》:“谚曰:‘止寒莫若重裘,止谤莫若自修。’惟陛下崇千载之盛德,去一旦之玩好。” |
tài shān ruò lì泰山若厉 | 厉:通“砺”,磨刀石。泰山剥蚀得像一块磨刀石那么小。比喻经历时间久远。 |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高惠高后文功臣表》:“使黄河如带,泰山若厉,国以永存,爱及苗裔。” |
jiāo dàn ruò shuǐ交淡若水 | 指道义上的往来。 | 《庄子·山水》:“且君子之交淡若水,小人之交甘若醴。” |
shì sǐ ruò shēng视死若生 | 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。形容不怕死。 | 《庄子 秋水》:“白刃交于前,视死若生者,烈士之勇也。” |
ruò yǒu suǒ shī若有所失 | 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似的。形容神情怅惘;心神不定的样子。 | 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》:“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。”南朝 梁 刘孝标注:“怅然若有所失。” |
ān ruò tài shān安若泰山 | 形容极其平安稳固。同“安如泰山”。 | 《南史 梁纪下论》:“自谓安若泰山,算无遗策。” |
xīn xǐ ruò kuáng欣喜若狂 | 形容高兴到了极点。欣喜:欢喜;若:好像;狂:感情失去控制。 | 唐 杜甫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:“却看妻子愁何在,漫卷诗书喜欲狂。” |
ruò luǎn tóu shí若卵投石 | 比喻不自量力,必遭失败。同“以卵击石”。 | 《汉书 刑法志》:“以桀诈尧,若卵投石,夫何幸之有!” |
bù jué ruò xiàn不绝若线 | 形容局势危急,象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。 | 《公羊传 僖公四年》:“南夷与北狄交,中国不绝若线。”何休注:“线,缝帛缕,以喻微也。” |
míng ruò guān huǒ明若观火 | 象看火那样清楚。形容看事物十分明晰。 | 《尚书 盘庚上》:“予若观火。”宋 蔡沈集传:“我视汝情,明若观火。” |
xí guàn ruò zì rán习惯若自然 | 惯:同“贯”;若:像。习惯了就像很自然的事。 | 《孔子家语·七十二弟子解》:“少成则若性也,习惯若自然也。” |
yàn ruò táo lǐ,lěng ruò bīng shuāng艳如桃李,冷若冰霜 | 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。 | 清 伤时子《苍鹰击 割爱》:“敢道艳如桃李,冷若冰霜,芝兰其馨,金石其操,故是青楼贱质,红粉庸姿。” |
zhèn dìng zì ruò镇定自若 | 指面对灾难时冷静的表现。 | 王朔《过把瘾就死》:“当时女主人公的厄运刚露萌芽,同看电影准备了手帕的女人们还都镇定自若,她便抢先一步哭了。” |
ruò jí ruò lí若即若离 | 即;凑近。好象接近;又好像不接近。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。 | 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:“这边两个新人在新房里乍来乍去,如蛱蝶穿花;若即若离,似蜻蜓点水。” |
dòng ruò guān huǒ洞若观火 | 如同看火那样看得清楚。比喻对事物观察得十分明白透彻。 | 明 林潞《江陵救时之相论》:“当以某辞入告,某策善后,勇怯强弱,进退疾徐,洞若观火。” |
chén gù zì ruò沉痼自若 | 沉痼:积久难治的疾病。比喻积久难改的习俗或嗜好没有改变。 | 《宋史·赵与懽》:“第言端平以来,窜脏吏,禁包苴,戒奔竟,戢横敛,而风俗沉痼自若。” |
shì sǐ ruò guī视死若归 |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。形容不怕牺牲生命。同“视死如归”。 | 西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兵略训》:“故战日有期,视死若归。” |
ruò hé fú jié若合符节 | 比喻两者完全吻合。 | 《孟子 离娄下》:“[舜和文王]得志行乎中国,若合符节。先圣后圣,其揆一也。” |
hào ruò yān hǎi浩若烟海 | 浩:广大,众多;烟海:茫茫大海。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。 | 宋·晁补之《北渚亭赋》:“其下陂湖汗漫,葭芦无畔,菱荷荇藻,蘅荃杜茝,众物居之,浩若烟海。” |
zhōng shǐ ruò yī终始若一 | 自始至终都不改变。 | 《荀子 礼论》:“故君子敬始而慎终,终始若一,是君子之道。” 又“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数,皆有翣菨文章之等,以敬饰之,使生死终始若一。” |
yàn rán zì ruò晏然自若 | 晏然:平静安定的样子;自若:不变常态。形容在紧张状态下沉静如常。 | 《三国志 吴志 孙坚传》:“南阳太守张咨,闻军至,晏然自若。” |
pàn ruò hóng gōu判若鸿沟 | 判:区别;鸿沟:古代运河,在今河南省,秦末是楚汉分界的一条河,比喻事物的界线。形容界限很清楚,区别很明显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高祖本纪》:“项羽恐,乃与汉王约,中分天下,割鸿沟而西者为汉,鸿沟而东者为楚。” |
miǎo ruò shān hé邈若山河 | 形容遥远得如隔山河。 |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伤逝》:“今日视此虽近,邈若山河。” |
shuǎng rán ruò shī爽然若失 | 爽然:主意不定的样子;若失:象失去依靠。形容心中无主、空虚怅惘的神态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论》:“读《服鸟赋》,同生死,轻去就,又爽然自失矣。” |
tǎn rán zì ruò坦然自若 | 态度安详,一如常态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二十二回:“宝钗原不妄言轻动,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。”? |
bǐng ruò guān huǒ炳若观火 | 形容看得清楚明白。 | 梁启超《欧洲地埋大势论》:“人民之职业物产之制造,种种殊异之处,则如网在纲,炳若观火。” |
ruò chū yī zhé若出一辙 | 辙:车辙。像出自同一个车辙。比喻两种事物非常相似 | 宋·岳珂《桯史·汤岐公罢相》:“盖其相两朝,再罢相,乃累洪氏二兄弟,先后若出一辙,可笑如此。” |
càn ruò fán xīng灿若繁星 | 灿:灿烂。繁:众多。亮晶晶的就像天上众多的星星。比喻才能出从的人很多。 | |
jǔ qí ruò dìng举棋若定 | 下棋子好像有预断。比喻行事沉着果断。 | 朱德《十月战景》诗:“战事从来似弈棋,举棋若定自无悲。” |
lěng ruò bīng shuāng冷若冰霜 | 若:好像。冷得像冰霜一样。比喻对人对事十分冷淡;没有一丝热情。有时也指面目或态度严厉;使人无法靠近。 | 清 刘鄂《老残游记续集》第二回:“笑起来一双眼又秀又媚,却是不笑起来又冷若冰霜。” |
ruò bù shèng yī若不胜衣 | 形容身体羸弱,好像连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担。 | 《淮南子 氾论》:“周公事文王也,行无专制,事无由己,身若不胜衣,言若不出口,有奉持于文王,洞洞属属,而将不能,恐失之,可谓能子矣。” |
mìng ruò xuán sī命若悬丝 | 比喻生命垂危。 | 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36回:“吾今命若悬丝,专望救援。” |
chā ruò háo lí,miù yǐ qiān lǐ差若毫厘,谬以千里 |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,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。 | 《礼记 经解》:“《易》曰:‘君子慎始,差若毫厘,缪以千里。’” |
yǔ yáng shí ruò雨旸时若 | 语本《书·洪范》:“曰肃,时雨若;曰乂,时旸若。”后用“雨旸时若”谓晴雨适时,气候调和。 | 语本《书·洪范》:“曰肃,时雨若;曰乂,时旸若。”元·马致远《荐福碑》第二折:“雨旸时若在仁君,鼎鼐调和有大臣。” |
jí è ruò chóu嫉恶若仇 | 见“嫉恶如仇”。 | 清·陈康祺《郎潜纪闻》第六卷:“公一时忠愤激发,嫉恶若仇,容或偶为此语,揆其心术,仍不失为磊落光明。” |
chàng rán ruò shī怅然若失 | 怅然:失意;懊恼。形容因不如意而心情沮丧;好像丢了什么似的。 | 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牛成章》:“主人视其里居、姓氏,似有所动,问所从来。忠泣诉父名,主人怅然若失。” |
ruò áo guǐ něi若敖鬼馁 | 若敖: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;馁:饿。若敖氏的鬼受饿了。比喻没有后代,无人祭祀。 | 《左传·宣公四年》:“若敖氏之鬼,不其馁尔?” |
áng áng zì ruò昂昂自若 | 昂昂:气概昂扬,大模大样;自若:象平常一样。形容无所顾虑,从容自如。 | 明 冯梦龙《古今小说》第25卷:“三士带剑立于殿下,昂昂自若。” |
xíng ruò wú shì行若无事 | 指人在紧急关头;态度镇静;毫不慌乱。有时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;满不在乎。若:好像。 | 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:“万太尊说罢,行若无事。” |
dāi ruò mù jī呆若木鸡 | 愣着不动;像只木头鸡。形容人痴或因惊恐而发愣的神态。 | 先秦 庄周《庄子 达生》:“鸡虽有鸣者,已无变矣,望之似木鸡矣;其德全矣,异鸡无敢应者,反走矣。” |
qū zhī ruò wù趋之若鹜 | 趋:奔赴;旧附快走。鹜:鸭子。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。比喻很多人急着赶去。 | 清·曾朴《孽海花》第二十七回:“京外的官员,那个不趋之若鹜呢!” |
dā xǐ ruò kuáng大喜若狂 | 高兴得几乎发狂 | |
sī ruò yǒng quán思若涌泉 | 思:思绪,文思。指人的文思如泉水涌出。形容文思丰富敏捷。 | 三国·魏·曹植《王仲宣诔》:“强记冶闻,幽赞微言;文若春华,思若涌泉。” |
jìng ruò chǔ zǐ,dòng ruò tuō tù静若处子,动若脱兔 | 指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,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。 | 孙武《孙子 九地》:“是故始如处女,敌人开户;后如脱兔,敌不及拒。” |
huǎng ruò gé shì恍若隔世 | 恍:仿佛;世:三十年为一世。仿佛隔了一世。指因人事、景物变化很大而生的感触。 | 明·袁宏道《锦帆集·天池》:“屏山献青,画恋滴翠,两年尘土面目,为之洗尽。马首红尘,恍若隔世矣。” |
qín shòu bù ruò禽兽不若 | 连禽兽不如。形容人格低下,品行极坏。 | 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95回:“海青乃能尽忠如此,彼张均、张洎辈,真禽兽不若矣!” |
liáo ruò chén xīng寥若晨星 | 寥:稀少或疏少;若:像。稀疏得像早晨的星星一样。形容非常稀少或罕见。 | 唐 韩愈《华山女》诗:“黄衣道士亦讲说,座下寥落如明星。” |
yán shì ruò shén言事若神 | 言:说。预言事情像神仙一样灵验。 | 唐·皇甫氏《原化记·郗鉴》:“老先生又归室,闭其门,蛪习《易》逾年,而日晓占候布卦,言事若神。” |
chǐ ruò biān bèi齿若编贝 | 编:顺次第排列;贝:贝壳。形容牙齿整齐洁白。 | 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目若玄珠,齿若编贝。” |
jǔ zhòng ruò qīng举重若轻 | 举起重物就像举起轻东西那么容易。比喻能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。 | 清 赵翼《瓯北诗话》:“坡诗不尚雄杰一派,其绝人处,在乎议论英爽,笔锋精锐,举重若轻,读之似不甚用力,而力已透十分。” |
ruò shè yuān bīng若涉渊冰 | 比喻处境艰险。同“若涉渊水”。 | 宋 陈亮《论励臣之道》:“朕承太上皇亮付托之重,念国家之深耻,志在复雠,八年于兹,若涉渊冰,未知攸济。” |
xī tì ruò lì夕惕若厉 | 若:如;厉:危。朝夕戒惧,如临危境,不敢稍懈。 | 《易 干》:“君子终日干干,夕惕若厉,无咎。” |
wéi huǐ fú cuī,wéi shé ruò hé为虺弗摧,为蛇若何 | 虺:小蛇;弗:不;摧:消灭。小蛇不打死,大了就难办。比喻不乘胜将敌人歼灭,必有后患。 | 《国语·吴语》:“夫越王好信以爱民,四方归之;年谷时熟,日长炎炎,及吾犹可以战也。为虺弗摧,为蛇将若何?” |
tiān ruò yǒu qíng tiān yì lǎo天若有情天亦老 | 天倘若有情意,也会因悲伤而衰老的。常用以形容强烈的伤感情绪。也指自然法则是坞的。 | 唐 李贺《金铜仙人辞汉歌》:“衰兰送客咸阳道,天若有情天亦老。” |
liào dí ruò shén料敌若神 | 形容对敌方活动预料非常准确。 | 《旧唐书·郭子仪传》:“故太尉、兼中书令、上柱国、汾阳郡王、尚父子仪,天降人杰,生知王佐,训师如子,料敌如神。” |
ruò lí ruò jí若离若即 | 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。同“若即若离”。 | 清 陈康祺《郎潜纪闻》卷十:“大抵总宪戆直凌人,岳岳觥觥,朝士必多未满,而与和相若离若即,又未尝不稍敛其锋棱,一时众口诋諆,遂有师相门生之谤。” |
liào yuǎn ruò jìn料远若近 | 料:揣度。预料未来的事态发展就像眼前一样清楚。 |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王昶传》:“谋虑渊深,料远若近,视昧而察,筹不虚适。” |
shì ruò ér xì视若儿戏 | 见“视同儿戏”。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绛侯周勃世家》:“曩者霸上,棘门军,若儿戏耳,其将固可袭而虏也。” |
shī zhī qiān lǐ,chà ruò háo lí失之千里,差若毫厘 | 指细微的失误,可导致巨大的差错。 | 《隋书 天文志上》:“失之千里,差若毫厘,大象一乖,馀何可验!” |
zì ruò tú yā字若涂鸦 | 涂鸦:比喻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。比喻书法拙劣、幼稚。 | 唐·卢全《示添丁》诗:“忽来案上翻墨汁,涂抹诗书如老鸦。” |
wén chǒng ruò jīng闻宠若惊 | 犹言受宠若惊。 | 南朝·梁·殷芸《小说》第二卷:“恐泊泥以浊白水,飘尘以乱清风,是以承命倾筐,闻宠若惊。” |
miàn ruò sǐ huī面若死灰 | 形容因心情极度沮丧或惊恐而脸色灰暗。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修务训》:“昼吟宵哭,面若死灰,颜色霉墨,涕液交集。” |
bèi ruò máng cì背若芒刺 | 犹言芒刺在背。 | 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二十回:“不意[曹操]专国弄权,擅作威福。朕每见之,背若芒刺。” |
rén shēng ruò jì人生若寄 | 见“人生如寄”。 | 晋·陶潜《荣木》诗:“人生若寄,憔悴有时。” |
lǐn ruò qiū shuāng凛若秋霜 | 同“凛若冰霜”。 | 唐·刘知畿《史通·杂说上》:“谈恩惠是煦如春日,纪严切则凛若秋霜。” |
yù rén wù zhī,mò ruò wù wéi欲人勿知,莫若勿为 | 想要别人不知道,不如自己不去做(多指坏事)。 | 《汉书 枚乘传》:“欲人勿闻,莫若勿言;欲人勿知,莫若勿为。”《晋书 苻坚载记上》:“谚曰:‘欲人勿知,莫若勿为。’声无细而弗闻,事未形而必彰者,其此之谓也。” |
gān zhī ruò sù甘之若素 | 若素:就像往常一样。虽然遭受不平,但甘愿承受,就像平素一样。 | 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八十九回:“少奶奶却从来没过半句怨言,甘之若素。” |
yí rán zì ruò夷然自若 | 指神态镇定,与平常一样。 | 《魏书 卢义僖传》:“内外惶怖,义僖夷然自若。” |
chǔn ruò mù jī蠢若木鸡 | 形容神貌呆笨。 |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:“小虫伏不动,蠢若木鸡。” |
shén sè zì ruò神色自若 | 形容在异常情况下态度镇定;神情不变。 | 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雅量》:“初见谢失仪,而神色自若,坐上宾客相贬笑。” |
zhī zǐ mò ruò fù知子莫若父 | 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。 | 先秦 管仲《管子 大匡》:“知子莫若父,知臣莫若君。” |
làn ruò shū jǐn烂若舒锦 | 见“烂若披锦”。 | 南朝·梁·钟嵘《诗品》上卷:“谢潉云:‘潘诗烂若舒锦,无处不佳。’” |
xuán ruò rì yuè悬若日月 | 宛如太阳和月亮一样高高地挂在天空上。形容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。 | 宋·王谠《唐语林·文学》:“李氏绝笔之本,悬若日月焉,方之五臣,犹虎狗、凤鸡耳!” |
báng ruò wú rén傍若无人 | 好象旁边没有人在。形容神情态度高傲自如。 | |
mén tíng ruò shì门庭若市 | 门:原指宫门;庭:原指朝庭;现指院子;若:好像;市:集市;市场。原来形容宫门里;朝庭上;进谏的人多得像在集市一样;十分热闹。现在形容来的人很多;非常热闹。 | 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齐策一》:“群臣进谏,门庭若市。” |
kǒu ruò xuán hé口若悬河 | 若:像;悬河:瀑布;激流奔泻。说起话来像河水倾泻一样滔滔不绝。形容口才好;能言善辩。 | 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赏誉》:“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,注而不竭。” |
sī ruò quán yǒng思若泉涌 | 思:思绪,文思。指人的文思如泉水涌出。形容文思丰富敏捷。 | 宋·王禹偁《谢赐御制月诗表》:“伏惟尊号皇帝陛下精心六义,思若泉涌,锐意万机,居多暇曰。” |
xī mò ruò jīn惜墨若金 | 惜:爱惜。爱惜墨就像金子一样。指不轻易动笔。 | 清·张岱《又枯木竹石臂阁铭》:“运笔如铁,惜墨若金。” |
jìn rén ruò jiāng jiā zhū xī,tuì rén ruò jiāng zhuì zhū yuān进人若将加诸膝,退人若将坠诸渊 | 加诸膝:放在膝盖上;坠诸渊:推进深渊。指不讲原则,感情用事,对别人的爱憎态度,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。 |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今之君子,进人若将加诸膝,退人若将坠诸渊。” |
liǎo ruò zhǐ zhǎng了若指掌 | 比喻对情况十分明白清楚。 | 《宋史 道学传序》:“作《太极图说》、《通书》,推明阴阳五行之理,命于天而性于人者,了若指掌。” |
huàn ruò bīng shì涣若冰释 | 犹言涣然冰释。 | 唐·权德舆《张隐居庄子指要序》:“盖弘道以周物,阐幽以致用,内外相济,始终相发,其文约,其旨明,累如珠贯,涣若冰释。” |
jí è ruò chóu疾恶若仇 | 疾:憎恨;恶:坏人坏事。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。 | 汉·孔融《荐祢衡表》:“忠果正直,志怀霜月,见善若惊,疾恶若仇。” |
ài cái ruò kě爱才若渴 | 才:贤才,人才。爱慕贤才就象口渴想喝水一样,形容十分珍惜人才。 | 清 沈德潜《说诗晬语》下卷:“读少陵诗,如见其忧国伤时;其世不我容,爱才若渴者,昌黎之诗也。” |
ruò wú qí shì若无其事 | 好像没有那回事一样。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放在心上。 | 《晚清文学丛钞》:“雪岩若无其事,说不妨事,一面教人拿名片去县里把人放了,一面教把甥王爷请来商酌其事。” |
jìn dào ruò quán进道若蜷 | 见“进道若退”。 | |
shén qì zì ruò神气自若 | 自若:如常。形容在异常情况下态度镇定,神情不变。 | 《晋书·庾亮传》:“冰神气自若,曰:‘是必虚妄。’” |
pàn ruò hēi bái判若黑白 | 判:区别。像黑的与白的那样明显区分。形容界限分明。 | 清·方苞《书祭裴太常文后》:“夫文之高下雅俗,判若黑白。” |
yí rán zì ruò怡然自若 | 喜悦而无拘束貌。 | 三国·魏·嵇康《声无哀乐论》:“小欢颜悦,至乐而笑,乐之理也。何以言之?夫至亲安豫,则怡然自若,所猖狂也。” |
jìn ruò hán chán噤若寒蝉 | 噤:闭口不作声;若:像;寒蝉:深秋的知了。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。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。 |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杜密传》:“刘胜位为大夫,见礼上宾,而知善不荐,闻恶无言,隐情惜己,自同寒蝉,此罪人也。” |
gān xīn ruò liè肝心若裂 | 比喻极痛心。 | 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腾用伤悼,肝心若裂。” |
huān xīn ruò kuáng欢欣若狂 | 形容高兴到了极点。 | 吴玉章《辛亥革命》:“当变法的诏书一道道地传来的时候,我们这些赞成变法的人,真是欢欣若狂。” |
niú mǎ bù ruò牛马不若 | 若;如。不如牛和马。形容极其劳苦。 | 明·袁宏道《锦帆集·沈广乘》:“人生作吏甚苦,而作令为尤苦,若作吴令,则其苦万万倍,直牛马不若矣。” |
ruò áo zhī guǐ若敖之鬼 | 若敖: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。若敖氏的鬼将因灭宗而无人祭祀。比喻没有后代,无人祭祀。 | 《左传 宣公四年》:“鬼犹求食,若敖氏之鬼,不其馁尔?” |
jìng ruò shén míng敬若神明 | 神明:神的泛称。像敬重神一样尊敬对方。 | 左丘明《左传 襄公十四年》:“民率其君,爱之如父母,仰之如日月,敬之如神明,畏之如雷霆。” |
jīng xǐ ruò kuáng惊喜若狂 | 若:好像;狂:发狂。既惊且喜;神态失常;像发了狂似的。形容惊喜到了极点。 | 清 和邦额《夜谭随录 护军女》:“少年得其应答,惊喜若狂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