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 |
解释 |
出处 |
zhī nán ér jìn知难而进 | 指不怕困难;敢于迎着困难上。 | 左丘明《左传 定公六年》:“陈寅曰:‘子立后而行,吾室亦不亡,唯居亦以我为知难而行也。’” |
gěng yè nán yán哽咽难言 | 不能痛快的说出来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94回:“袭人哽咽难言。宝玉生恐袭人真告诉出来。” |
míng qiāng yì duǒ,àn jiàn nán fáng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 | 比喻公开的攻击容易躲避,暗地里的攻击难以防备。 | 元 无名氏《独角牛》:“孩儿也,一了说明枪好躲,暗箭难防。” |
huàn nàn fū qī患难夫妻 | 患难:忧虑和灾难。指经受过困苦考验,能够同甘共苦的夫妻。 | 唐·元稹《遣悲怀·二》:“情知此恨人人有,贫贱夫妻百事哀。” |
jí rén zhī nán急人之难 | 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。 | 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脊令在原,兄弟急难。” |
jiě fēn pái nán解纷排难 | 谓为人调解纠纷或排除危难。 | 明·唐顺之《都督沈紫江山墓碑记》:“御土酋解纷排难不专以恩,洞其阴事。” |
nán shēn zhī yǐn难伸之隐 | 隐:隐衷,隐情。隐藏在内心深处难以说出口的隐衷。 | 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3回:“姑娘也就难免有难伸之隐。” |
shàn mén nán kāi善门难开 | 善门:为善之门。旧指一旦行善助人,许多人都会来求援,凡无法应付了。 | 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三十四回:“这太原一府是被灾顶重的地方。大善士见机,善门难开。” |
gù tǔ nán lí故土难离 | 故土:出生地,或过去住过的地方,这里指故乡、祖国。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。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。 | 李晓明《平原枪声》:“俗话说:‘故土难离’。” |
cái dà nán yòng才大难用 | 见“材大难用”。 | 《书言故事·花木类》:“有才不遇,曰才大难用。” |
jiù kǔ jiù nàn救苦救难 | 解救众人的痛苦和灾难。 | 元 王实甫《西厢记》:“虽不会法灸神针,更胜似救苦救难观世音。” |
mǔ nán zhī rì母难之日 | 指自己的生日。 | 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17回:“后日是我母难之日,二公可光顾光顾?” |
jiāng shān yì gǎi,bǐng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,禀性难移 | 政体容易更改,本性难于变移,比喻生性风格或既成的事实难以改变。 |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35卷:“常言道得好:‘江山易改,禀性难移。’” |
lín nàn bù jǔ临难不惧 | 临:到;难:灾难;惧:恐惧。遇到危难,一点也不惧怕。 | 《韩非子 说疑》:“夫见利不喜,上虽厚赏无以劝之,临难不恐,上虽严刑无以威之,此之谓不令之民也。” |
kǔ nàn shēn zhòng苦难深重 | 遭受的痛苦和灾难既深又重。 | 罗广斌、杨益言《红岩》第四章:“苦难深重的农民,怎能再忍受反动派的蹂躏。” |
lín nàn bù qū临难不屈 | 临:面临;屈:屈服。临到危难,仍不屈服。 | 《旧唐书·刘弘基传》:“高祖嘉其临难不屈,赐其家粟帛甚厚。” |
jiù nán jiě wēi救难解危 | 帮助陷入困境的人解除危难。 |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34回:“这两个女子,便都有些盗贼意思,不比前边这几个报仇雪耻,救难解危,方是修仙正路。” |
nán yǐ qǐ chǐ难于启齿 | 启齿:开口。话很难说出口。 | 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22回:“欲告庆父,而难于启齿,乃于门外号啕大哭。” |
nán míng gū zhǎng难鸣孤掌 | 比喻力量单薄,难以成事。 | 清·平步青《霞外捃屑·时事·刘庸夫》:“在朝非守正不阿之臣,思兴利除害,奈随声附和者,讥不识时,则一薛居洲难鸣孤掌。” |
guān yú hǎi zhě nán wéi shuǐ观于海者难为水 | 观:看。看过大海再看江河就觉得没有什么可看的。比喻见过大世面的人眼界高。 | 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孔子登东山而小鲁,登泰山而小天下,故观于海者难为水,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。” |
yǒu jiā nán bēn有家难奔 | 由于种种原因,有家却不能回去。 | 元·秦简夫《东堂老》第四折:“你可为甚么切齿嚼牙恨,这是你自做的来有家难奔。” |
jī nán qīng shī机难轻失 | 谓机会难得,稍纵即失。 | 宋·岳飞《乞止班师诏奏略》:“况今豪杰向风,士卒用命,天时人事,强弱已见,功及垂成,时不再来,机难轻失,臣日夜料之熟矣。” |
shèng míng zhī xià,qí shí nán fù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 | 盛:大;副:相称,符合。名望很大的人,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。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。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。 | 《后汉书 黄琼传》:“阳春之曲,和者必寡;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。” |
zhēn jiǎ nán biàn真假难辨 | 辨:辨别。真假分辨不清。 | 《星火燎原·围困沁源》:“埋的时候也给它来个真假难辨。” |
yù nàn chéng xiáng遇难呈祥 | 碰到灾难也能化为吉祥。 | 昆曲《十五贯》第七场:“若是想逢凶化吉,遇难呈祥,找人能逢,谋事能成,赌钱能赢,起个数,便知分晓。” |
yī yán nán jìn一言难尽 | 一句话难以把意思说尽。表示事情相当曲折复杂。 | 《京本通俗小说 志诚张主管》:“张主管道:‘小夫人如何在这里?’夫人道:‘一言难尽’。” |
yī zhù nán zhī一柱难支 | 大楼将要倒塌,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。比喻崩溃的形势不是一个人所能挽救的。 | 唐·白居易《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》:“千钧势易压,一柱力难支。” |
tiān lǐ nán róng天理难容 | 虽然一时对恶人无可奈何;但觉得上天不会放过他。 | 元 无名氏《朱砂担》第四折:“才见得冤冤相报,方信道天理难容。” |
yù hè nán tián欲壑难填 | 欲:欲望;壑:山沟;深谷。欲望好像沟壑一样;难以填满。指私欲太大;无法满足。 | 《国语 晋语八》:“叔鱼生,其母视之,曰:‘是虎目而豕啄,鸢肩而牛腹,溪壑可盈,是不可餍也,必以贿死。’” |
qiǎng rén suǒ nán强人所难 | 强:勉强。勉强别人做不愿做或做不到的事情。 | 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:“百花仙子道:‘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,代天宣化,岂肯颠倒阴阳,强人所难。’” |
míng qiāng hǎo duǒ,àn jiàn nán fáng明枪好躲,暗箭难防 | 指公开攻击容易对付,暗地陷害劫难于防备。亦作“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”。 | 元·无名氏《独角牛》:“孩儿也,一了说明枪好躲,暗箭难防。” |
qìng fù bù sǐ,lǔ nàn wèi yǐ庆父不死,鲁难未已 | 不杀掉庆父,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。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,就得不到安宁。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闵公元年》:“不去庆父,鲁难未已。” |
nán dé hú tú难得糊涂 | 指人在该装糊涂的时候难得糊涂 | 林语堂《中国人之聪明》:“郑板桥曰:‘难得糊涂’。” |
qióng kēng nán mǎn穷坑难满 | 指贪心不足或饭量很大。 | 清·翟灏《通俗编·地理》引《复斋漫录》:“刘韐以丰城尉,性不饮酒,时推官某善饮啖,抵邑公会,以谚语戏曰:‘小器易盈真县尉。’刘答曰:‘穷坑难满是推官。’” |
dà nàn bù sǐ,bì yǒu hòu fú大难不死,必有后福 | 难:灾祸。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,将来必定有幸福。 | 宗璞《南渡记》第六章:“岂不闻大难不死,必有后福?李姐姐身体会好起来。” |
yǒu guó nán tóu有国难投 | 有国家却不能回去。 | 元·无名氏《马陵道》第二折:“我这里叫尽屈有谁来分剖,送的我眼睁睁有国难投。” |
cùn bù nán xíng寸步难行 | 寸步:寸步之路;形容距离非常短。①形容走路十分艰难;连很短的路都不容易走。②亦形容陷入窘境;无力摆脱。也作“寸步难移”、“寸步不移”。 | 元 白仁甫《东墙记》:“听了他凄凉惨切,好教我寸步难行。” |
qìng zhú nán qióng罄竹难穷 | 罄:尽,完;竹:竹子。砍完所有的竹子做成书简也难以写完。形容事情多得写不完。 | 《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》:“盖暴其罪状,罄竹难穷。” |
zhī nán ér xíng知难而行 | 明知困难却仍然去做。 | 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定公六年》:“陈寅曰:‘子立后而行,吾室亦不亡,唯君亦以我为知难而行也。’” |
jiá jiá qí nán戛戛其难 | 戛戛:困难的样子。形容极其困难。 | 唐·韩愈《答李翊书》:“惟陈言之务去,戛戛乎其难哉!” |
qì shǔ nán tóu器鼠难投 | 器:用具。躲在器物旁边的老鼠难以捕捉。比喻坏人有了庇护就难以惩治。 | 明·郑若庸《玉玦记·投贤》:“君言且英雠,他辙鱼方困,器鼠难投,小哥不要反了面。” |
sān zāi bā nàn三灾八难 | 比喻小孩生来多病。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。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61回:“况且自己又三灾八难的,好容易怀了一个哥儿,到了六七个月还掉了。” |
jìn tuì shuāng nán进退双难 | 见“进退两难”。 | 明·孙柚《琴心记·家徒四壁》:“可怪进退双难,羝羊触藩偏困。” |
qīng guān nán duàn jiā shì清官难断家事 | 清官:公正清廉的官吏。指家庭内部纠纷情况复杂,外人没法断定谁是谁非。 | 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十卷:“常言道:‘清官难断家事’,我如今管你母子一生衣食充足,你也休做十分大望。” |
nán rú dēng tiān难如登天 | 形容难办的事。 | |
yī yán nán qìng一言难罄 | 罄:尽,完。形容事情曲折复杂,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。 | 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34回:“若再讲他们色子场中,如何取巧弄诡之处,真正一言难罄,抑且挂一漏万。” |
xīn yǎng nán zhuā心痒难挝 | 挝:古同“抓”,用指或爪挠。指心中有某种意念或情绪起伏不定,无法克制。同“心痒难挠”。 | 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五十一回:“忽抬头,见他的那金箍棒靠在东壁,喜得他心痒难挝。” |
xiǔ mù nán diāo朽木难彫 | 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。同“朽木不可雕”。 | |
lín nàn gǒu miǎn临难苟免 | 遇到危难时苟且偷生。 | 西汉 戴圣《礼记 曲礼上》:“临难毋苟免。” |
jiāng shān kě gǎi,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可改,本性难移 | 江山:山川,河流;移:改变。改变人的本性比改变自然面貌还困难。强调人的习性是很难改变的。 |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21回:“若说要我改邪归正,啊呀!江山可改,本性难移。” |
shān yí dà nàn芟夷大难 | 芟:删除杂草;芟夷:削平;难:灾难。削平大乱。 |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今操芟夷大难,略已平矣。” |
qí hǔ nán xià骑虎难下 | 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。比喻事情进行到中途;迫于形势;不能停下来只好干到底;进退两难。 | 《明史 袁化中传》:“惧死之念深,将铤而走险,骑虎难下。” |
xiǔ mù nán diāo朽木难雕 | 见“朽木不可雕”。 | 《南史·颜延之传》:“尚之望见便阳眠,延之发帘熟视曰:‘朽木难雕’。” |
màn cǎo nán chú蔓草难除 | 蔓草:蔓延生长的草。蔓生的草难于彻底铲除。比喻恶势力一经滋长,就难于消灭。 | 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不如早为之所,无使滋蔓,蔓,难图也。蔓草犹不可除,况君之宠弟乎?” |
shān hé yì gǎi,běn xìng nán yí山河易改,本性难移 | 指习惯成性,很难改变。 | 元·无名氏《谢金吾》第三折:“可不的山河易改,本性难移。” |
qù zhù liǎng nán去住两难 | 去也不好,留也不好,左右为难。 | 汉·蔡琰《胡笳十八拍》:“去住两情兮谁具陈。” |
gèng pú nán jìn更仆难尽 | 同“更仆难数”。 | 梁启超《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》上篇:“如奈端因苹实坠地而悟吸力之理;瓦特因沸水蒸腾而悟汽机之理;如此类者,更仆难尽。” |
shèng qíng nán què盛情难却 | 浓厚的情意难以推辞。 | 玛拉沁夫《茫茫的草原》第一卷:“贡郭尔先生的盛情难却,但我们又不需要一个人骑两匹马。” |
hèn hǎi nán tián恨海难填 | 恨海:怨恨如海;难填:难于填塞。比喻怨气难平。 | 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:“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。女娃游于东海,溺而不返,故为精卫,常衔西山之木石,以堙于东海。” |
lín nàn bù gù临难不顾 | 临:遇到;难:危难;顾:顾惜。遇到危难的时候,并不顾惜自己。形容没有私心,十分英勇。 | 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齐王房传》:“扬六军之大势,安城守之惧心,临难而不顾,毕志传命。” |
huàn nàn xiāng sǐ患难相死 | 遇到患难彼此互相救助,甚至不惜生命。 |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儒行》:“儒有闻善以相告也,见善以相示也,爵位相先也,患难相死也。” |
shì shàng wú nán shì,zhǐ pà yǒu xīn rén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 | 指只要肯下决心去做,任何困难都能克服。 | 明·酉阳野史《续三国演义》第38回:“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既来至此,焉有怯进之理?” |
dà wáng hǎo jiàn,xiǎo guǐ nán dāng大王好见,小鬼难当 | 指头目见面好说话,喽啰们难缠。指走狗借着主人势力敲诈勒索。 | 鲁迅《路》:“现在的人间也还是‘大王好见,小鬼难当’的处所。” |
nán shàng jiā nán难上加难 | 难:不容易。形容极端的难度。 |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七回:“所有上条陈一事,竟是难上加难。” |
zhī nán xíng yì知难行易 | 易:容易。懂得事情的道理难,而实行却比较容易。 | 孙中山《民族主义》第五讲:“诸君要知道知难行易的道理,可以参考我的学说。” |
huàn nàn xiāng xù患难相恤 | 恤:体恤,周济。遇到患难彼此互相救助,甚至不惜生命。 | 《河南程氏文集》第11卷:“度乡村远近为伍保,使之力役相助,患难相恤,而奸伪无所容。” |
nán shě nán fēn难舍难分 | 形容关系密切,感情融洽,难以取舍。 | 老舍《老张的哲学》:“这样难舍难分的洒泪而别。” |
zāi nán shēn zhòng灾难深重 | 灾难很多,而且严重。 | 曹禺《永远向前》:“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时期,毛主席这篇《讲话》坚决有力地指挥着我们。” |
pái chú wàn nán排除万难 | 排:排开。排除重重阻碍;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。 | 毛泽东《愚公移山》:“下定决心,不怕牺牲,排除万难,去争取胜利。” |
yǒu fú tóng xiǎng,yǒu nàn tóng dāng有福同享,有难同当 | 幸福共同分享,苦难共同分担。指患难与共,和衷共济。 | 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五回:“还有一件:从前老爷有过话,是‘有福同享,有难同当’。现在老爷有得升官发财,我们做家人的出了力、赔了钱,只落得一个半途而废。” |
tóng shēng sǐ gòng huàn nàn同生死共患难 | 指为了一定的目标共度患难,出生入死。 | 方志敏《狱中纪实》:“将狱中情形描写出来,使全国红军和革命的工农群众,知道他们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们,正在国民党监狱内,挨日子。” |
nán yán zhī yǐn难言之隐 | 言:说;隐:隐衷;隐情;藏在内心深处的事。难以说出口的隐衷。 | 清 钱谦益《跋留庵》:“钱氏少为党魁,晚托禅悦,生平颇多壹郁难言之隐。” |
lín nàn rú guī临难如归 | 归:返回。形容面对危难而不畏生死。 | 《魏书·节义传序》:“至于轻生蹈节,临难如归,杀身成仁,死而无悔。” |
tóng huàn nàn gòng shēng sǐ同患难共生死 | 指为了一定的目标共度患难,出生入死。 | 梁启超《意大利建国三杰传》第八节:“罗马虽属落城,大事今且未了,余不能舍吾同患难共生死之部下,吾且将有所为。” |
yū yù nán shì纡郁难释 | 纡郁:愁苦蕴结在胸中;释:消散。愁苦郁结,难以消释。 | 西汉·刘向《九叹·忧苦》:“愿假簧以舒忧兮,志纡郁其难释。” |
zhòng nù nán rèn众怒难任 | 指众人的愤怒难以抵当。 | 唐 陆贽《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》:“众怒难任,蓄怨终泄。” |
mò lù zhī nán末路之难 | 末路:最后的一段路程。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。比喻越到最后,工作越艰巨。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。 | 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秦策五》:“‘行百里者半于九十’,此言末路之难。” |
yù nán chéng xiáng遇难成祥 | 碰到灾难也能化为吉祥。 |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八十四回:“愿他诸事如意,遇难成祥。” |
cái dà nán yòng材大难用 | 原意是能力强难用于小事。后形容怀才不遇。 | 战国 宋 庄周《庄子 逍遥游》:“吾有大树,人谓之樗。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,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,立之涂,匠者不顾。今子之言,大而无用,众所同去也。” |
yàn nán zhé chōng厌难折冲 | 指能克服困难,抗敌取胜。 | 汉·刘向《说苑·尊贤》:“故虞有宫之奇,晋献公为之终夜不寐;楚有子玉、得臣,文公为之侧席而坐。远乎!贤者之厌难折冲也。” |
qì yì qiú nán弃易求难 | 丢掉容易的而寻求困难的。 | 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伏湛传》:“陛下舍近务远,弃易求难,四方疑怪,百姓恐惧,诚臣之所惑也。” |
nán yú shàng tiān难于上天 | 比上天还难。形容极其困难,不易实现。 | 汉 枚乘《上书谏吴王》:“必若所欲为,危于累卵,难于上天。” |
jiāng shān yì gǎi,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 | 江山:山川,河流;移:改变。改变人的本性比改变自然面貌还困难。强调人的习性是很难改变的。 | 元·无名氏《谢金吾》第三折:“可不的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。” |
rén xīn nán cè人心难测 | 谓人的内心难以探测。 | 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始常山王、成安君为布衣时,相与为刎颈之交……此二人相与,天下至欢也。然而卒相禽者,何也?患生于多欲,而人心难测也。” |
gèng pú nán zhōng更仆难终 | 同“更仆难数”。 | 清·李斗《扬州画舫录·草河录上》:“凡此之类,更仆难终。” |
móu mò nán yú zhōu mì谋莫难于周密 | 谋:计谋。谋划最难的地方在于周到严密。 | 《鬼谷子·摩篇》:“谋莫难于周密,说莫难于悉听,事莫难于必成。” |
shèng míng zhī xià,qí shí nán fù盛名之下,其实难符 | 名望很大的人,实际的才德常是很难跟名声相符。指名声常常可能大于实际。用来表示谦虚或自我警戒。 | 《后汉书 黄琼传》:“阳春之曲,和者必寡;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。” |
guó bù jiān nán国步艰难 | 国步:国家的命运。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。 | 《旧五代史 萧顷传》:“时国步艰难,连师倔强,率多奏请,欲立家庙于本镇,顷上章论奏。乃止。” |
juān qū fù nàn捐躯赴难 | 躯:身体。指舍弃生命,奔赴国难。 | 三国·魏·曹植《白马篇》:“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。” |
jiāng shān hǎo gǎi,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好改,本性难移 | 江山:山川,河流;移:改变。强调人的习性是很难改变的。 | 鲁迅《而已集·“意表之外”》:“但‘江山好改,本性难移’,也许后来还要开口。” |
nán fēn nán jiě难分难解 | 指双方争吵、斗争、比赛等相持不下,难以分开。有时也形容双方关系十分亲密,分不开。 | 明 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29卷:“为些风情事,做了出来,正在难分难解之际,忽然登第。” |
nán jiě zhī mí难解之谜 | 难以捉摸的事物,尤指微妙、难以理解或不易觉察、不易探索的事物。 | |
huàn nàn yǔ gòng患难与共 | 患难:危险艰苦的环境;与共:在一起。指在不利处境中共同承担灾难和困苦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越王为人长颈鸟喙,可与共患难,不可与共乐。” |
chā chì nán fēi插翅难飞 | 即使插上翅膀也难飞走。比喻无法逃脱。也作“插翅难逃”。 | 明 周楫《西湖二集 胡少保平倭战功》:“王直细细叫人探视,见四面官兵围得铁桶一般,插翅难飞。” |
chén kē nán qǐ沉疴难起 | 沉疴:重病或老病。久患重病,不能下床。 | |
nán néng kě guì难能可贵 | 难能:很难做到;可贵:值得宝贵。本来难做到的事竟然做到了;这是很可贵的。 | 宋 苏轼《荀卿论》:“子路之勇,子贡之辩,冉有之智,此三子者,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。” |
xīn yǎng nán zhuā心痒难抓 | 指心中有某种意念或情绪起伏不定,无法克制。同“心痒难挠”。 | 明 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八十三回:“且说潼关众将听得破万仙阵,俱在关内,一个个心痒难抓,恨不得也来看看。”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三十五回:“一席话说得唐二乱子心痒难抓,跃跃欲试。” |
yuǎn shuǐ nán jiù jìn huǒ远水难救近火 | 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。 | 明·西湖渔隐主人《欢喜冤家》第九回:“只是远水难救近火,可惜这间兴处店面没有货卖。” |
qǔ shě liǎng nán取舍两难 | 采用或舍弃都能决定。指难以抉择。 | |
zhī nán ér tuì知难而退 | 知道困难就退却下来。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军志曰:‘允当则归。’又曰:‘知难而退。’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