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 |
解释 |
出处 |
yán qì bēi ruò言气卑弱 | 说话的态度谦虚温顺。 | |
zhèng yán zhí jiàn正言直谏 | 以正义之语,规劝皇帝、上级、长辈或朋友。 | 三国 魏 桓范《谏争》:“今正言直谏,则近死辱而远荣宠,人情何好焉,此乃欲忠于主耳!” |
wàng yán wàng tīng妄言妄听 | 妄:不实。说得人随便说,听的人随便听,都不认真看待。 | 先秦 庄周《庄子 齐物论》:“予尝为女妄言之,女亦以妄听之。” |
sì yán wú dàn肆言无惮 | 惮:怕,畏惧。毫无顾忌地胡说。 | 宋·周密《齐东野语》:“子仁盖女真之能文者,故敢肆言无惮如此。” |
yán xiào zì ruò言笑自若 | 谈笑如常,十分镇定。 | 《三国志·蜀志·关羽传》:“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,臂血流离,盈于盘器,而羽割灸引酒,言笑自若。”宋·欧阳修《泷冈阡表》:“其后修贬夷陵,太夫人言笑自若。” |
xiàng jī ér yán相机而言 | 相机:观察当时情况。观察适当的情况说话 | 明·汤显祖《南柯记·象谴》:“倘若吾王问及,不免相机而言。” |
shí yán ér féi食言而肥 | 食言:失信。指不守信用,只图自己占便宜。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哀公二十五年》:“是食言多矣,能无肥乎?” |
é yán huò zhòng讹言惑众 | 讹言:诈伪的话。用谣言欺骗迷惑群众。 | 《元史·世祖五》:“癸丑,初建东宫,甲寅,诛西京讹言惑众者。” |
yán wài zhī yì言外之意 | 言:语言;之:助词;相当于“的”。言语之外的意思。指没有在话里或文章里明说出来的意思。也作“意在言外”。 | 宋 叶梦得《石林诗话》下卷:“七言难于气象雄浑、句中有力,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。” |
tán yán wēi zhòng谭言微中 | 说话隐微曲折而切中事理。 | 明沈德符《野获编 督抚 海忠介被纠》:“真所谓谭天微中,可以解纷矣。” |
nán yán zhī yǐn难言之隐 | 言:说;隐:隐衷;隐情;藏在内心深处的事。难以说出口的隐衷。 | 清 钱谦益《跋留庵》:“钱氏少为党魁,晚托禅悦,生平颇多壹郁难言之隐。” |
yán tīng móu jué言听谋决 | 谓说的话听从照办,出的主意决定实行。 | 清·昭槤《啸亭杂录·朱白泉狱中上百朱二公书》:“绎堂制府以为能,言听谋决。” |
yǔ yán wú wèi,miàn mù kě zēng语言无味,面目可憎 | 憎:厌恶。形容说话枯燥无味,面貌使人厌恶。 | 巴金《谈<秋>》:“她的确是一个‘语言无味,面目可憎’的女人。” |
chén mò guǎ yán沉默寡言 | 沉默:沉静;不声不响;寡:少。不声不响;很少说话。也作“沉密寡言”、“沉静寡言”。 | 《新唐书 梁崇义传》:“后为羽林射生,事来瑱,沉默寡言。” |
jì lù yī yán季路一言 | 比喻信用极好。 | 《左传·哀公十四年》:“千乘之国,不信其盟,而信子之言,子何辱焉?” |
yán bù ān diǎn言不谙典 | 谙:熟悉。说话用词不能依据经典。 | 元·王子一《误入桃源》第三折:“则见他一时半刻使尽了千方百计,吃紧的理不服人,言不谙典。” |
qiān yán wàn shuō千言万说 | 犹千言万语。 | 《鹖冠子·世兵》:“千言万说,卒赏谓何。” |
sì yán lì rǔ肆言詈辱 | 肆:任意妄为,放肆。詈:骂。辱:侮辱。毫无畏惧地侮辱谩骂。 | 宋·洪迈《夷坚丙志·奉阇梨》:“或得酬谢不满意,辄肆言詈辱。” |
jīn yù zhī yán金玉之言 | 金玉:黄金和美玉。象黄金美玉那样珍贵的话语。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。 | 元 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第三折:“小姐金玉之言,小生一一铭之肺腑。” |
jì xíng yán tīng计行言听 | 行其计,听其言。形容十分信任。 | 《金史·术虎高琪传》:“高琪止欲以重兵屯驻南京以自固,州郡残破不复恤也。宣宗惑之,计行言听,终以自毙。” |
rén yán jí jí人言籍籍 | 指人们议论纷纷。 | 《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》:“妾亦闻外面人言籍籍,归怨相公。” |
zhī ér bù yán知而不言 | 明明知道而不说。 | 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列御寇》:“知道易,勿言难。知而不言,所以之天也。” |
tiān zǐ wú xì yán天子无戏言 | 指帝王说话算数。 | 战国·卫·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重言》:“天子无戏言。天子言,则史书之,工诵之,士称之。” |
dà yán qī rén大言欺人 | 大言:夸大的言辞。说大话欺骗别人。 |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3回:“军败于当阳,计穷于夏口,区区求救于人,而犹言‘不惧’,此真大言欺人也。” |
yán zhī zhūn zhūn,tīng zhī miǎo miǎo言之谆谆,听之藐藐 | 说的人很诚恳,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。 | 《诗经 大雅 抑》:“诲尔谆谆,听我藐藐。” |
wáng gù zuǒ yòu ér yán tā王顾左右而言他 | 指离开话题,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。 | 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 |
lì mǎ wàn yán立马万言 | 倚靠在马旁,马上写成一篇文章。形容才思敏捷。 | 宋 王十朋《梅溪王忠文公集 上太守李端明书》:“唐翰林应长庚之梦,世号谪仙人,立马万言,而文章为天下之法。” |
zhì xiǎo yán dà知小言大 | 知:通“智”。聪明才智不济,说话口气却很大。 | 《新唐书·李道宗传》:“侯君集破高昌还,颇怨望。道宗尝从容奏言:‘君集知小言大,且为戎首。’……既而君集反,帝笑曰:‘如公素揣。’” |
chū yán wú jì出言无忌 | 出言:说话;忌:忌惮。说话没有忌讳。 | 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31卷:“司马貌虽然出言无忌,但此人因才高运蹇,抑郁不平。” |
yì yú yán biǎo溢于言表 | 超出言语以外。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。 | 明 朱舜水《答安东守约书三十首》:“来书十读,不忍释手,真挚之情,溢于言表。” |
wù wèi yán zhī bù yù yě勿谓言之不预也 | 以后不要说没有跟你事先说过。指把话说在前面。 |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19回:“一经觉察,白简无情,勿谓言之不预也。” |
yán ér wú xìn言而无信 | 信:信用。说话不算数;没有信用。原作“言而不信”。 | 《穀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言之所以为言者,信也;言而不信,何以为言?” |
chén yán wù qù陈言务去 | 陈旧的言辞一定要去掉。指写作时务必要去掉陈旧的言辞。 | 唐 韩愈《答李翊书》:“惟陈言之务去,戛戛乎其难哉!” |
dù jué yán lù杜绝言路 | 杜绝:断绝,阻塞;言路:进言之路。堵塞和断绝一切进言之路,指不纳谏言。 | 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“操欲迷夺时明,杜绝言路。” |
dé róng yán gōng德容言功 | 见“德言容功”。 | 语出《礼记·昏义》。见“德言容功”。 |
liú yán fēi yǔ流言蜚语 | 毫无根据的话;多指背后议论、诬蔑或挑拨离间的坏话。 | 《明史 马孟桢传》:“入主出奴,爱憎由心,雌黄信口,流言蜚语,腾入禁庭,此士习可虑也。” |
zhī wú bù yán,yán wú bù tīng知无不言,言无不听 | 说的人,凡是知道的无不说出,听的人,没有一句话不接受。 | 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49回:“此时素臣正在得君,真个知无不言,言无不听。旬月之内,把在京在外贪官污吏参劾殆尽。” |
zhí yán zhèng lùn直言正论 | 正直公道的言论。 | 宋 邵伯温《闻见前录》:“王荆公始用事,公以直言正论折之,不能胜。” |
xíng bù gù yán行不顾言 | 顾言:顾及自己所说的话。为人处事不守信用。 | 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言不顾行,行不顾言,则曰:古之人,古之人。” |
yán jìn zhǐ yuǎn言近指远 | 见“言近旨远”。 | 语出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言近而指远者,善言也。”孙奭疏:“言辞之近而指意远者,乃为善言者也。” |
mǎn zhǐ kōng yán满纸空言 | 满纸都是废话。形容文章空洞,毫无内容。 | 张庸《章太炎先生问答》:“若二三文人,假一题目,互相研究,满纸空言,何以谓之扰乱治安?” |
lěng yán lěng yǔ冷言冷语 | 冷:不热;冷淡;不温和。不直接表达其意;从侧面或反面说辛辣嘲讽的话。 | 宋 宝林《宝林禅师语录》:“山门疏,关着门,尽是自家屋里,何须冷言冷语,暗地敲人?” |
tuō yú kōng yán托于空言 | 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。同“托之空言”。 | 元·黄溍《格庵先生赵公阡表》:“道之不行,托于空言,显显赵公,则既有闻。” |
tūn yán yān lǐ吞言咽理 | 指不敢声张和申辩。 | 《南史·王藻传》:“其人虽众,然皆患彰遐迩,事隔天朝,故吞言咽理,无敢论诉。” |
gù zuǒ yòu ér yán tā顾左右而言他 | 看看两旁的人而谈起别的事情。形容不能正面回答问题而支吾其词的样子。 | 先秦 孟轲《孟子 梁惠王下》:“曰:‘四境之内不治,则如之何?’王顾左右而言他。” |
kǎn kǎn ér yán侃侃而言 | 理直气壮、从容不迫地说话。 | 《论语 乡党》:“朝,与下大夫言,侃侃如也。” |
yán bù yóu zhōng言不由中 | 见“言不由衷”。 |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贾奉雉》:“实相告:此言不由中,转瞬即去,便受夏楚,不能复忆之也。” |
dà yán xiāng hài大言相骇 | 大言:夸大的言辞;骇:惊扰。说大话吓唬人。 | 明·孙仁孺《东郭记·吾将瞷良人之所也》:“他觑见俺似婴孩,大言相骇。” |
yín yán wǎng xíng淫言诐行 | 谓不正当的言行。 | 宋·王安石《虔州学记》:“淫言诐行诡怪之术,不足以辅世,则无所容乎其时。” |
rén yán zé zé人言啧啧 | 形容人们议论纷纷。 | 清 黄小配《廿载繁华梦》:“话说王府娶亲之日,周女不愿叩拜翁姑,以至一场扫兴,任人言啧啧,他只在房里抽烟。” |
yán yǔ gāo dī言语高低 | | |
fēng yán yǐng yǔ风言影语 | 捕风捉影的话语。 | 清·梁绍壬《两般秋雨庵随笔·致赵秋舲书》:“猥以春来王粲之不归,论传海外东坡之忆死,风言影语,莫识来因,一介鲰生,何忌何惜!” |
zhī bì yán,yán bì jìn知必言,言必尽 | 言:说。凡有知道的,就毫无保留地讲出来。 | |
zhèng sè gǎn yán正色敢言 | 态度严肃,敢于直言。 | 《明史 王竑传》:“十一年授户科给事中,豪迈负气节,正色敢言。”又《刘健传》:“健学问深粹,正色敢言,以身任天下之重。” |
dà yán bù cán大言不惭 | 满口自吹自夸的话;一点也不觉得难为情。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宪问》:“其言之不怍,则为之也难。”宋 朱熹注:“大言不惭,则无必为之志,而不自度其能否矣。” |
yán xíng xìn guǒ言行信果 | 见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。 | 郭沫若《沁园春·祝中日恢复邦交》词:“从今后,望言行信果,和睦万邦。” |
yán chū fǎ suí言出法随 | 言:话;这里指法令或命令;法:法律;随:跟随。话一说出口。法律就跟在后面。指法令一经公布就严格执行;如有违犯就依法处理。 | 清 林则徐《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稿》:“言出法随,各宜懔遵毋违。” |
bīng tàn bù yán,lěng rè zì míng冰炭不言,冷热自明 | 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,必然表现在行动上。 | 《晋书·王沈传》:“尧、舜、周公所以能致忠谏者,以其款诚之心者也,冰炭不言,而冷热之质自明者,以其有实也。” |
yǔ sì yán sān语四言三 | 指信口乱说闲话。 | 《群音类选 〈分钗记 计诱皮氏〉》:“为何的语四言三,平白地将人讥诮。” |
jí yán lì sè疾言厉色 | 疾:急速;厉:严厉。说话急躁;脸色严厉。常用来形容人发怒时说话的表情态度。 | 元 刘壎《隐居通议 文章四》:“平居于人无忤,睦亲族以礼,抚臧获以恩,未尝疾言厉色。” |
mì yǔ tián yán蜜语甜言 | 蜜:比喻甘美。说的话像蜜一样甜。形容说的话好听。 | 《白雪遗音·劝嫖》:“他生就能为将人哄,蜜语甜言会装腔。” |
fā fán yán lì发凡言例 | 发凡:揭示全书的通例。分类举例以说明书的体例。 | 晋·杜预《<春秋经传集解>序》:“其发凡以言例,皆经国之常制。” |
diē dàng fàng yán跌宕放言 | 跌宕:放纵不拘;放言:任性而言,不受拘束。行为放纵,言语不拘。 | 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孔融传》:“又与前与白衣祢衡跌宕放言。” |
fēng yán cù yǔ风言醋语 | 散布嫉妒性的中伤语言。 | 汉·焦赣《易林》:“华言风语,乱相诳误。” |
zhí yán wú yǔ詀言詀语 | 花言巧语,胡说八道。 | |
yī yán xīng bāng一言兴邦 | 谓一句话可以兴国。 | 《论语·子路》:“一言而可以兴邦,有诸?”唐·刘禹鍚《唐故相国李公集纪》:“古所谓一言兴邦者,信哉!” |
xià chóng bù kě yán bīng夏虫不可言冰 | 不能和生长在夏天的虫谈论冰。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。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。 | 清·名教中人《好逑传》第十回:“夏虫不可言冰,蟪蛄不知春秋。” |
yán hé yì shùn言和意顺 | 言语和顺,情意相谐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五回:“真是言和意顺,似漆如胶。”又第九十八回:“但愿他们两口儿言和意顺,从此老太太也省好些心。” |
tián yán róu shé恬言柔舌 | 犹言甜言蜜语。 | 唐·杜牧《上池州李使君书》:“故有知之者,有怒之者,怒不附己者,怒不恬言柔舌道其盛美者,怒守直道而违己者。” |
gěng yè nán yán哽咽难言 | 不能痛快的说出来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94回:“袭人哽咽难言。宝玉生恐袭人真告诉出来。” |
yī yán jiǔ dǐng一言九鼎 | 一句话的分量就有九鼎那么重。形容能起决定作用的言论或意见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平原君列传》:“毛先生一至楚,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。” |
yán zhōng wú wù言中无物 | | |
qián kǒu bù yán钳口不言 | 钳口:闭口。闭着嘴不说话。 | 《庄子·田子方》:“吾形解而不欲动,口钳而不欲言,吾所学者,直土梗耳!” |
piàn yán zhǐ zì片言只字 | 不多的几句话,极少的几个字。指零碎的文字材料。 | 晋 陆机《谢平原内史表》:“片言只字,不关其间;事踪笔迹,皆可推校。” |
zài xiào zài yán载笑载言 | 边笑边说话。 | 汉·杨修《节游赋》:“于是迂回详观,目周一倦,御于方舟,载笑载言。” |
yì yú yán wài溢于言外 | 溢:水满外流,引申为超出。超出语言之外。指某种意思、感情通过语言文字充分表露出来。亦作“溢于言表”。 | 叶圣陶《倪焕之》:“郑重叮咛的意思,溢于言外。” |
néng yán kuài shuō能言快说 | 见“能言快语”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81回:“原来这李师师是个风尘妓女,见了燕青这表人物,能言快说,口舌利便,倒有心看上他。” |
chū yán yǒu zhāng出言有章 | 说话有条理。 | 《诗经·小雅·都人士》:“彼都人士,狐裘黄黄,其容不改,出言有章。行归于周,万民所望。” |
qián yán bù dā hòu yǔ前言不搭后语 | 说得话前后连接不上。多形容思想混乱,不能自圆其说。 | 杜鹏程《保卫延安》第六章:“四科长急得前言不搭后语地说:‘701,不是我!’” |
yī yán sàng bāng一言丧邦 | 谓一句话可以亡国。 | 《论语·子路》:“一言而丧邦,有诸?”《旧唐书·孙伏伽传》:“周,隋之季,忠臣结舌,一言丧邦,谅足深诫。” |
chú ráo zhī yán刍荛之言 | 刍荛:割草打柴的人。割草打柴人的话。指普遍百姓的浅陋言辞。也用作讲话者的谦词。 | 《诗经 大雅 板》:“先民有言,询于刍荛。 |
xián yán suì yǔ闲言碎语 | ①不满意的话;没有根据的话。②与正事无关的话。 | 明·冯惟敏《正宫端正好·徐我亭归田》:“一个道紧急军情奉火牌,闲言碎语须耽待。” |
bēi jiǔ yán huān杯酒言欢 | 相聚饮酒,欢快地交谈。 | 鲁迅《伪自由书·观斗》:“忽而误会消释了,忽而杯酒言欢了,忽而共同御侮了,忽而立誓报国了。” |
zhí yán wú yǐn直言无隐 | 直言无讳。 | 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五十回:“臣不忍坐视君国之危亡,故敢直言无隐。”清·李百川《绿野仙踪》第三回:“年兄宜直言无隐,某亦有肺腑相通。” |
zhì lǐ míng yán至理名言 | 至理:最正确的道理;名言:精辟;有价值的话。最正确、最有价值的话。 | 清 李绿园《歧路灯》:“俗语云‘揭债要忍,还债要狠。’这两句话不是圣经传贤,却是至理名言。” |
yī yán yǐ bì zhī一言以蔽之 | 蔽:掩覆,引申为概括。用一句话来概括。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为政》:“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\'思无邪。\'” |
yán sān yǔ sì言三语四 | 形容人多嘴杂,议论纷纷。 | 元 武汉臣《玉壶春》第三折:“欲待要去呵,又惹的人言三语四。” |
yán tīng shì xíng言听事行 | 谓说话能听从,事情能执行。 | 《韩非子·说疑》:“言听事行,则如师徒之势。” |
yán zhī záo záo言之凿凿 | 凿凿:确实。话说得非常确实。 | 清 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:“宋儒据理谈天,自谓穷造化阴阳之本,于日月五星,言之凿凿,如指诸掌。” |
yì měi zhī yán溢美之言 | 过分夸奖的话。 | 先秦 庄周《庄子 人间世》:“夫两喜必多溢美之言,两怒必多溢恶之言。” |
yán chū huò cóng言出祸从 | 话刚出口,祸患就降临头上。 | 《后汉书·宦者传论》:“虽忠良怀愤,时或愤发,而言出祸从,旋见拏戮。” |
yōng yán yōng xíng庸言庸行 | 指平平常常的言行。 | 《周易 干》:“庸言之信,庸行之谨。” |
gǎn nù bù gǎn yán敢怒不敢言 | 敢:胆量大;言:说。内心愤怒但不敢说出来。 | 明·伏雌教主《醋葫芦》第三回:“正是哑子吃黄连,苦在自肚里,敢怒不敢言。” |
mù dòng yán sì目动言肆 | 谓神色不安,语调失常。 | 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文公十二年》:“使者目动而言肆,惧我也,将遁矣。” |
yán zhī bù yú言之不渝 | 渝:改变,违背。说出的话不改变,即说到做到。 | 晋·陆机《遂志赋》:“任穷达以逝止,亦进仕而退耕;庶斯言之不渝,抱耿介以成名。” |
chū yán tǔ cí出言吐词 | 见“出言吐气”。 | 清·李渔《闲情偶寄·词曲·词采》:“无论生为衣冠仕宦,旦为小姐夫人,出言吐词,当有隽雅雍容之度。” |
yán tí qí ěr言提其耳 | 揪着他耳朵。谓恳切地教诲。言,助词。 | 《诗·大雅·抑》:“匪面命之,言提其耳。”郑玄笺:“我非但对面语之,亲提其耳。此言以教道之,孰不可启觉。” |
liú yán huò zhòng流言惑众 | 流言:无根据的话。指制造谣言以欺骗、迷惑群众。 | 《汉书·翟方进传》:“今翟义、刘信等谋反大逆,流言惑众,欲以篡位。” |
zhí yán wù huì直言勿讳 | 直率地说话,无所隐讳。同“直言无讳”。 | 清 张廷玉《明史 弋谦传》:“尔群臣勿以前事为戒,于国家利弊、政令未当者,直言勿讳。” |
gān yán mèi cí甘言媚词 | 甘:甜,甜言蜜语。指甜美动听的阿谀奉承话 | 明·宗臣《报刘一丈书》:“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,门者故不入,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,袖金以私之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