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 |
解释 |
出处 |
shān yáo lù yuǎn山遥路远 | 形容路途遥远。 | 元 陈以仁《存孝打虎》楔子:“避不的山遥路远。” |
yí shān bá hǎi移山拔海 | 移动大山,拔起大海。形容力量巨大。 | 晋 葛洪《抱朴子 交际》:“势力足以移山拔海,吹呼能令泥象登云。” |
wén lì fù shān蚊力负山 | 以蚊虫的力量能背山。比喻力虽小却身负重任。 | 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应帝王》:“其与治天下也,犹涉海凿河,而使蚊负山也。” |
shuǐ yuǎn shān cháng水远山长 | ①同“水远山遥”。②谓山河辽阔。 | 宋·辛弃疾《临江仙》:“忆得旧时携手处,如今水远山长。” |
zhěn shān jīn hǎi枕山襟海 | 靠山依海。 | 明·蒋一葵《长安客话·古榆关》:“本朝武宁王徐达经略北边,谓是枕山襟海,实辽蓟咽喉,乃移关于此,连引长城为城之址。” |
shān shàng wú lǎo hǔ,hóu zǐ chēng dà wáng山上无老虎,猴子称大王 | 俗语,比喻没有能人,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。 | 《晚清文学丛钞 冷眼观》第十四回:“靠著老子做过上海道,在城里面山上无老虎,猴子称大王弄惯了的脾气,陪著朋友来吃台把酒,就像是连四块下脚钱都是冤枉花的。” |
bù shí tài shān不识泰山 | 不认识泰山。比喻见闻太窄,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回:“师父如此高强,必是个教头。小儿有眼不识泰山。” |
zhēn shān zhēn shuǐ真山真水 | 形容风景特别优美的山水。 | 元·吴昌龄《东坡梦》第一折:“你看庐山,果然好景致也,端的真山真水。” |
pái shān dǎo hǎi排山倒海 | 排:排开;倒:翻倒。推开山岳;翻倒大海。形容来势猛;声势浩大;力量强大;压倒一切。原作“回山倒海”。 | 宋 杨万里《病起喜雨闻莺》诗:“病势初来敌颇强,排山倒海也难当。” |
dōng shān zài qǐ东山再起 | 东晋时谢安退职后曾在会稽东山隐居(今浙江上虞县);后来又出任要职。现以此比喻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。 | 唐 杜甫《暮秋……呈苏涣侍御》:“无数将军西第成,早作丞相东山起。” |
xī shān rì bó西山日薄 | 薄:逼近。太阳快要落山。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近老年。亦作“日薄西山”、“西山日迫”。 | 宋·洪咨夔《风流子》词:“世事几番新局面,看底欲高三著。况转首,西山日薄。” |
zhěn shān bì jiāng枕山臂江 | 谓依山傍水。 | 宋·王应麟《玉海·地理·州镇》:“庆元据会稽之东,枕山臂江,负溟渤,控扶桑。” |
gé shān mǎi lǎo niú隔山买老牛 | 比喻人办事冒失,没有弄清情况,就轻易决定。 | |
dēng shān zhì lǐng登山陟岭 | 陟:蹈、踏。即翻山越岭。形容旅途艰辛劳累。 | |
xiān shān lóu gé仙山楼阁 | 指仙人所居住的仙境。多用于形容奇异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。 | 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自威(齐威王)、宣(齐宣王)、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、方丈、瀛洲。此三神山者,其傅在勃海中……盖尝有至者,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。其物禽兽尽白,而黄金银为宫阙。未至,望之如云;及到,三神山反居水下。临之,风辄引去, |
cáng zhī míng shān藏之名山 |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。形容著作极有价值 | 三国 魏 鱼豢《魏略》:“虽未能藏之名山,将以传之同好。” |
dōng shān gāo wò东山高卧 | 比喻隐居不仕,生活安闲。 | 《晋书·谢安传》:“卿累违朝旨,高卧东山。” |
jiāng shān kě gǎi,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可改,本性难移 | 江山:山川,河流;移:改变。改变人的本性比改变自然面貌还困难。强调人的习性是很难改变的。 |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21回:“若说要我改邪归正,啊呀!江山可改,本性难移。” |
chǔ shuǐ wú shān楚水吴山 | 楚地的水,吴地的山。指古时吴、楚两国所属地域。后用以指长江中下游一带。 | 唐 白居易《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牙书》:“故园望断欲何如,楚水吴山万里余。 |
fān shān yuè lǐng翻山越岭 | 越:过;岭: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。翻过很多山头;形容野外工作或行进途中辛苦。也比喻历尽千辛万苦。 |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六章:“他的腿脚好,只要肚子里填饱了瓤子,翻山越岭,跟年轻人一样。” |
shān hé yì gǎi,běn xìng nán yí山河易改,本性难移 | 指习惯成性,很难改变。 | 元·无名氏《谢金吾》第三折:“可不的山河易改,本性难移。” |
nán shān tiě àn南山铁案 | 指已经判定、不可改变的案件。 | 典出《新唐书 李元纮传》:“元纮早修谨,仕为雍州司户参军。时太平公主势震天下,百司顺望风指,尝与民竞碾硙,元纮还之民。长史窦怀贞大惊,趣改之,元纮大署判后曰:‘南山可移,判不可摇也。’” |
shān míng gǔ yìng山鸣谷应 | 形容回音响亮;也比喻此鸣彼应;互相配合。 | 宋 苏轼《后赤壁赋》:“戛然长啸,草木震动,山鸣谷应,风起云涌,余亦悄然而悲,肃然而恐,凛乎其不可留也。” |
shān shuǐ xiāng lián山水相连 | 指边界连接在一起。 | |
kūn shān zhī yù昆山之玉 | 昆山:昆仑山。昆仑山的美玉。比喻杰出的人才。 | 秦·李斯《谏逐客书》:“今陛下致昆山之玉,有随和之宝,垂明之珠,服太阿之剑,乘纤离之马,建翠凤之旗,树灵鼍之鼓。” |
chū shān quán shuǐ出山泉水 | 出山:比喻出仕。旧指做了官的人,就不象未做官时那样清白了。 | 唐·杜甫《佳人》诗:“在山泉水清,出山泉水浊。” |
tài shān ruò lì泰山若厉 | 厉:通“砺”,磨刀石。泰山剥蚀得像一块磨刀石那么小。比喻经历时间久远。 |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高惠高后文功臣表》:“使黄河如带,泰山若厉,国以永存,爱及苗裔。” |
tā shān zhī gōng他山之攻 | 他山:别的山。别的山上的石头。比喻能帮助自己提高见识改正缺点的外力。 | 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畅玄》:“藏夜光于嵩岫,不受他山之攻。” |
tián hǎi yí shān填海移山 | 把山移开填入大海之中。指仙术法力广大。比喻决心极大。 | |
shān lín yǐn yì山林隐逸 | 隐居山林的士人。即隐士。 | 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·馀韵》:“听他说话,像几个山林隐逸。” |
shān zōu hǎi shì山陬海筮 | 山隅和海边。泛指荒远的地方。 | 清 王晫《今世说 德行》:“宦辙所至,山陬海筮,有以读书能为文者,必枉车骑过之。” |
shēn shān qióng gǔ深山穷谷 | 与山外距离远、人迹罕至的山岭、山谷。 | 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其藏冰也,深山穷谷,固阴冱寒,于是乎取之。” |
kuà shān yā hǎi跨山压海 | 跨过高山,接近大海。喻势力扩展。 | 南唐·刘崇远《金华子杂编》下卷:“党与既成,则连衡同恶,跨山压海。” |
tī shān háng hǎi梯山航海 | 登山航海。比喻长途跋涉,经历险远的旅程。 | 《宋书 明帝纪》:“日月所照,梯山航海;风雨所均,削衽袭带。” |
zuò hào shān kōng坐耗山空 | 指只消费不生产,堆积如山的财富也要耗尽。 | 《塞上行·行纪·百灵庙战后行》:“家庭方面,自他调入蒙古之后,又无他人可以生产,坐耗山空,望他多多设法,以济家用。” |
shēn shān yōu gǔ深山幽谷 | 见“深山穷谷”。 | 《列子·黄帝》:“寝吾庭者,不愿深山幽谷。” |
dēng shān shè shuǐ登山涉水 | 爬山过水。比喻历尽艰难。 | 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十二回:“[宋江兄弟]两个商量了,径望沧州路上来。途中免不得登山涉水,过府冲州。” |
dēng shān bù lǐng登山踄岭 | 踄:同“步”,蹈,走。形容长途跋涉,路途辛苦。 | 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68回:“我那顽徒,俱是山野庸才,只会挑包背马,转涧寻波,带领贫僧登山踄岭。” |
shān cháng shuǐ kuò山长水阔 | 见“山长水远”。 | 宋·晏殊《蝶恋花》词:“欲寄彩笺兼尺素,山长水阔知何处。” |
yí shān huí hǎi移山回海 | 移动山岳,旋转大海。比喻竭尽全力,克服巨大困难。 | 《南宫词纪 题情 琥珀猫儿坠》:“移山回海,招赘相公宅。多就了除名烟月牌。” |
hǎi fèi shān bēng海沸山崩 | 海水沸腾,山石崩塌。比喻变化巨大。亦作“海沸山摇”。 | 元·无名氏《昊天塔》第二折:“我呵喝一喝骨碌碌的海沸山崩,瞅一瞅赤力力的天摧地塌。” |
pī fà rù shān被发入山 | 被:通“披”;被发:披散头发。指归隐山林。 | 晋·袁晔《献帝春秋》:“汝欲取蜀,吾当被发入山,不失信于天下也。” |
ān rú tài shān安如太山 | 见“安如泰山”。 | 汉·焦赣《易林·坤之中孚》:“安如太山,福禧屡臻。虽有豺虎,不致危身。” |
zhì zhě lè shuǐ,rén zhě lè shān智者乐水,仁者乐山 | 乐:爱好。智者爱好水,仁者爱好山。比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。 | 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雍也》:“智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智者动,仁者静。智者乐,仁者寿。” |
shān qī gǔ yǐn山栖谷饮 | 栖息于山中,汲取山谷的泉水来喝。形容隐居生活。 | 《魏书 肃宗纪》:“其怀道丘园,昧迹版筑,山栖谷饮,舒卷从时者,宜广戋帛,缉和鼎饪。” |
tài shān qí tuí泰山其颓 | 旧时用于哀悼大家敬仰的人。 | 西汉 戴圣《礼记 檀弓上》:“泰山其颓乎!梁木其坏乎!哲人其萎乎!” |
shēn shān dà zé深山大泽 | 泽:湖泊。深邃的山野和广阔的湖泽。引申为穷乡僻壤。比喻诗文境界深远恢弘。 | 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僖公23年》:“深山大泽,实生龙蛇。” |
qì tūn hé shān气吞河山 | 吞:吞掉。气势可以吞没高山和大河。形容气势、气魄很大。 | 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11章:“称颂他如何在战场上横刀跃马,气吞河山,大旗指处,悍贼披靡。” |
yì hǎi ēn shān义海恩山 | 情深似海,恩重如山。喻恩情道义深厚。 | 元 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三本第四折:“将人的义海恩山,都做了远水遥岑。” |
fàng huǒ shāo shān放火烧山 | 比喻煽风点火,挑拨离间。 | 康濯《东方红》:“你不知道,那狼叼豹咬的齐占杰,前一阵可光在我面前放火烧山呀!” |
chū shān xiǎo cǎo出山小草 | 出山:从山里出来;小草:植物。比喻隐士出来做官。 |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排调》:“此甚易解,处则为远志,出则为小草。” |
wén shān huì hǎi文山会海 | 形容文件会议多得泛滥成灾。 | 《人民日报》1988年11月26日:“机关干部解脱了文山会海之后,获得更多时间和精力,该是一件幸事。” |
xiào jù shān lín啸聚山林 | 啸聚:互相呼召着聚合起来。指反抗反动统治而聚众起事。 | 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八十五回:“我这伙好汉,非比啸聚山林之辈。” |
shēn shān yě qù深山野墺 | 荒僻的大山深处。 | 鲁迅《彷徨·祝福》:“倘许给本村人,财礼就不多;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,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。” |
shǐ wén fù shān使蚊负山 | 使:派,令;负:背。派蚊子去背山。比喻力不胜任。 | 《庄子·应帝王》:“其于治天下也,犹涉海凿河,而使蚊负山也。” |
shēn shān mì lín深山密林 | 见“深山穷林”。 | 鲁迅《彷徨·伤逝》:“我看见怒涛中的渔夫,战壕中的兵士,摩托车中的贵人,洋场上的投机家,深山密林中的豪杰。” |
huǒ hǎi dāo shān火海刀山 | 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。 | 京剧《智取威虎山》:“哪怕是火海刀山,也冲上前。” |
shān zhì yuān zī山峙渊渟 | 山立水聚。比喻端庄凝重的风度。 | 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审举》:“逸伦之士,非礼不动,山峙渊渟,知之者希,驰逐之徒,蔽而毁之。” |
yuán xué huài shān猿穴坏山 | 比喻小事不注意,就会造成大灾祸。 | 汉·孔融《临终》诗:“河溃蚁孔端,山坏由猿穴。” |
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,bù chóu méi chái shāo留得青山在,不愁没柴烧 | 比喻只要基础或根本还存在,暂时遭受损失或挫折无伤大体。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82回:“姑娘身上不大好,还得自己开解着些。身子是根本,俗语说的:‘留得青山在,依旧有柴烧。’” |
ēn shān yì hǎi恩山义海 | 恩爱像高山一样重,情义像大海一样深。形容恩惠深,情义重。 | 宋·晁端海《卜算子》:“恩义重如山,情意深如海。假使黄金北斗高,这一分,何由买?” |
dēng shān mò lǐng登山蓦岭 | 蓦:超越。形容长途跋涉,路途辛苦。 | 明·无名氏《大劫牢》第三折:“今日亲将头领差,登山蓦岭践尘埃。” |
jù mǐ wéi shān聚米为山 | 东汉马援堆米成山,以代地形模型,给皇帝分析军事形势、进军计划,讲得十分明了。指形象地陈述军事形势,险要的地形。 | 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,兵进有必破之状。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,指画形势,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,分析曲折,昭然可晓。” |
shān bēng zhōng yìng山崩钟应 | 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。 | 南朝 宋 刘敬叔《异苑》第二卷:“此蜀郡铜山崩,故钟鸣应之耳。” |
shān kū shí sǐ山枯石死 | 极言年代久远。 | 明·刘基《沁园春》词:“任龙蛇歌怨,桑榆烟尽,山枯石死,毕竟何成。” |
jūn lìng rú shān军令如山 | 军事命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。 | 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9回:“云长曰:‘愿依军法。’孔明曰:‘如此,立下文书。’云长便与了军令状。” |
yī yè bì mù,bù jiàn tài shān一叶蔽目,不见泰山 | 蔽:遮挡;泰山:山名。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,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。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,看不到全局或整体。 | 《鹗冠子·天则》:“一叶蔽目,不见泰山;两耳塞豆,不闻雷霆。” |
qióng shān jié zé穷山竭泽 | 穷:寻求到尽头。寻遍所有的山与河。 | 《新五代史·前蜀世家·王建》:“麟,人罕识之兽也,以见公之穷山竭泽而尽取,至于不识之兽,皆搜索而之。” |
xiǎn shān lù shuǐ显山露水 | 比喻出名,显露才能。 | 周克芹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》第六章:“那个从不显山露水的青年实干家的影子,他那高高的身材,宽宽的肩膀。” |
kāi mén jiàn shān开门见山 | 打开门就看见山。喻指说话作文;一开始就入正题;不绕弯子。 | 宋 严羽《沧浪诗话 诗评》:“太白发句,谓之开门见山。” |
jiāng shān yì gǎi,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 | 江山:山川,河流;移:改变。改变人的本性比改变自然面貌还困难。强调人的习性是很难改变的。 | 元·无名氏《谢金吾》第三折:“可不的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。” |
duī jī chéng shān堆积成山 | 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。形容极多。 | 邓小平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》:“在目前的历史转变时期,问题堆积成山,工作百端待举,加强党的领导,端正党的作风,具有决定的意义。” |
dāo shān jiàn shù刀山剑树 | 佛教所说的地狱之刑。形容极残酷的刑罚。 | 《阿含经 九众生居品》:“设罪多者当入地狱,刀山剑树,火车炉炭,吞饮融铜。” |
fān shān yuè shuǐ翻山越水 | 山:山岭;水:大河。翻山越岭,趟水过河。形容路途奔波之苦。 | |
yóu shān wán jǐng游山玩景 | 见“游山玩水”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四回:“虽也上过学,不过略识几个字,终日惟有斗鸡走马,游山玩景而已。” |
dào shān xué hǎi道山学海 | 道、学:学问。学识比天高比海深。形容学识渊博。 | 明·无名氏《鸣凤记·邹林游学》:“道山学海功非浅,孔思周情文可传。” |
qīng shān bù lǎo青山不老 | 比喻永存。也比喻时间久长。 |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六十回:“青山不老,绿水长存。他日事成,必当后报。” |
qì yǒng rú shān气涌如山 | 形容恼怒到极点。 | 晋 陈寿《三国志 吴志 吴主传》:“权大怒,欲自征渊”裴松之注引晋 虞溥《江表传》:“朕年六十,世事难易,靡所不尝,近为鼠子所前却,令人气涌如山。” |
bīng bài rú shān dǎo兵败如山倒 | 兵:军队。形容军队溃败就像山倒塌一样,一败涂地。 | 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》第73章:“由于主将首先逃走,江西全线孙(传芳)军俄然出现了兵败如山倒的局面。” |
hóng máo tài shān鸿毛泰山 | 比喻轻重相差极大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,用之所趋异也。” |
shān zōu hǎi shì山陬海澨 | 山隅和海边。泛指荒远的地方。 | 清·王晫《今世说·德行》:“宦辙所至,山陬海澨,有以读书能为文者,必枉车骑过之。” |
bàn bì shān hé半壁山河 | 指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。 | 李光《集诗述感》:“半壁山河话战争,布衣空负鲁连名。” |
shān bēng hǎi xiào山崩海啸 | 山岳崩塌,海水奔腾咆哮。 | 宋·周密《癸辛宋识前集·炮祸》:“诸炮并发,大声如山崩海啸,倾城骇恐,以为急兵至矣。” |
ēn zhòng qiū shān恩重丘山 | 恩:恩惠。恩情像高山一样厚重,形容恩义极为深重。 | 宋 陈亮《谢曾察院启》:“上下交攻,命危丝发;是非随定,恩重丘山。” |
shòu bǐ nán shān寿比南山 | 南山:指秦岭终南山。旧时比喻长寿。 | 《诗经 小雅 天保》:“如月之恒,如日之升,如南山之寿。” |
yī yè mí shān一叶迷山 | 意谓一叶蔽目,不见泰山。 | 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十五回:“世上这般双瞳如豆、一叶迷山的,以至糊涂下人,又有几个深明大义的呢!” |
zhè shān wàng zhe nà shān gāo这山望着那山高 | 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,老认为别的工作、别的环境更好。 | 明·李开先《词谑》引刘天民曲:“今日不知明日事,这山望着那山高。” |
shān zhēn hǎi cuò山珍海错 | 海错:指各种海味。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。泛指丰富的菜肴。 | 唐 韦应物《长安道》诗:“山珍海错弃藩篱,烹犊炮羔如折葵。” |
chóng shān jùn lǐng崇山峻岭 | 崇:高;峻:山高而陡。高大陡险的山岭。也作“高山峻岭”。 | 晋 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:“此地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。” |
yún yǔ wū shān云雨巫山 | 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。后称男女欢合。 | 战国楚 宋玉《高唐赋序》:“妾在巫山之阳,高丘之阻。旦为朝云,暮为行雨,朝朝暮暮,阳台之下。” |
yáng xù shān lì阳煦山立 | 象太阳那样暖和,象山岳那样屹立。比喻人性格温和,品行端正。 | 宋·胡继宗《书言故事·颜貌类》:“王君阳煦山立,宗庙器也。” |
jiāng shān hǎo gǎi,běn xìng nán yí江山好改,本性难移 | 江山:山川,河流;移:改变。强调人的习性是很难改变的。 | 鲁迅《而已集·“意表之外”》:“但‘江山好改,本性难移’,也许后来还要开口。” |
qióng shān è shuǐ穷山恶水 | 穷山:荒山。恶水:有害的河。指贫瘠偏僻的荒山;水质不良未曾治理的河流。形容恶劣的自然条件。 | 清 王濬卿《冷眼观》:“且山虽明而寸草不生,是为穷山;水虽秀而只鳞莫睹,是为恶水。” |
dāo shān huǒ hǎi刀山火海 | 比喻极其艰险的地方。也作“火海刀山”。 | 汉 高安世译《佛说鬼问目连经》:“我一生已来,或登刀山剑树地狱,或堕火坑……” |
shuǐ qióng shān jìn水穷山尽 | 水和山都到了尽头,前面无路可走。 | 元·丘处机《雪山》诗:“行到水穷山尽处,斜阳依旧向西倾。” |
kào shān chī shān,kào shuǐ chī shuǐ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 | 比喻自己所在的地方有什么条件,就依靠什么条件生活。 | 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三卷:“自古道,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” |
zhòng xǔ shān dòng众喣山动 | 众人吹气,可以移山。比喻人多力量大。同“众喣漂山”。 | 明 李东阳《余肃敏公传》:“役未及兴,而众喣山动。” |
wàn shuǐ qiān shān万水千山 | 万道河,千重山。形容路途艰难遥远。 | 宋 宋徽宗《燕山亭 见杏花作》词:“天遥地远,万水千山,知他故宫何处?” |
yī shān bù cáng èr hǔ一山不藏二虎 | 比喻两人不能相容。 | 欧阳山《三家巷》:“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,这是他太狂妄。” |
nán shān kě yí,cǐ àn bù dòng南山可移,此案不动 | 南山:终南山;动:动摇。终南山可以移动,但已定下的案子决不能更改。 | 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滦阳消夏录》:“终以为南山可移,此案不动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