熬年:传统习俗与现代意义
在古老的中国,有一种传统习俗叫做“熬年”,也被称为“守岁”。这是一种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,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。据说,这种习俗起源于远古的洪荒时代,人们为了躲避凶猛的怪兽“年”的侵害,便在这一天晚上提前做好晚饭,熄火净灶,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,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,然后生一个火熬上很多柏枝以驱年避凶,再躲在屋里吃“年夜饭”,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,平安地度过这一夜。吃过晚饭后,谁都不敢睡觉,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。就逐渐形成了家家户户除夕夜晚熬年守岁的习俗。
随着时代的变迁,熬年的习俗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。现在,熬年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活动。一方面,它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,另一方面,它也是一种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和祝福。在这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二年的晚上,家人团圆,欢聚一堂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,茶点瓜果放满一桌。大年摆供,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,这叫作平平安安。这种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,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,是为了有黄有白,这叫作有金有银,金银满盆的金银饭。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,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:吃枣(春来早),吃柿饼(事事如意)吃杏仁(幸福人),吃长生果(长生不老),吃年糕(一年比一年高)。除夕之夜,一家老小,边吃边乐,谈笑畅叙。
通宵守夜,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,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。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,到唐朝初期,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:寒辞去冬雪,暖带入春风。直到今天,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。自汉代以来,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。普天下人都盼望着新年零点的到来。守岁的习俗,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,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。
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,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《守岁》名句:明年岂无年,心事恐蹉跎;努力尽今夕,少年犹可夸!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。在现代社会,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但是熬年的习俗仍然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。每到这个时候,人们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和学习,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,共同度过这个特殊的时刻。在这个时候,人们可以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,享受家庭的温暖和欢乐。
总之,熬年作为一种传统习俗,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。它不仅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,也是一种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弘扬。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,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美好的习俗,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满温馨和快乐。
本文由作者笔名:网友投稿 于 2024-05-23 19:18:02发表在本站,原创文章,禁止转载,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,不能盲信。
本文链接: https://www.iciyu.com/riji/2686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