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 |
解释 |
出处 |
nù mù zhēng méi怒目睁眉 | 瞪大眼睛,咬紧牙关。形容愤恨之极 |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55回:“但见赵云怒目睁眉,只待厮杀。” |
mù bù zhī shū目不知书 | 见“目不识书”。 | 清·侯方域《豫省试第一》:“后赵石勒目不知书,然常使人读《汉书》,勒卧听之。” |
sǐ bù bì mù死不闭目 | 死了也不闭眼。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。形容极不甘心。 | 《旧唐书·韩愈传》:“穷思毕精,以赎前过,怀痛穷天,死不闭目。” |
ěr cōng mù míng耳聪目明 | 聪:听觉灵敏。形容听觉和视觉非常机敏明利。 | 汉 焦赣《易林 临之需》:“重瞳四乳,耳聪目明,普为仁表,圣作元辅。” |
méi yáng mù zhǎn眉扬目展 | 展:伸张。形容神采飞扬,精神振奋。 | 清·李渔《闲情偶寄·宾白》:“同一话也,以尖新出之,则令人眉扬目展,有如闻所未闻。” |
ěr mù zhī yù耳目之欲 | 欲:欲望。指耳听眼看,满足于享乐的欲望。 | 汉 东方朔《非有先生论》:“务快耳目之欲,以苟容为度。” |
mù zhù xīn níng目注心凝 | 犹言全神贯注。 |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粉蝶》:“阳目注心凝,对烛自鼓;久之,顿得妙悟,不觉起舞。” |
mù xuàn shén yáo目眩神摇 | 眼花缭乱,心神摇荡。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。 | 明·郭勋《英烈传》第40回:“今来宝刹,得睹人间未见之珍,天下罕有之物,令人目眩神摇,不知身在何世。” |
héng méi shù mù横眉竖目 | 指耸眉瞪眼,形容怒目相视,态度凶狠的样子。 | 清·贪梦道人《彭公案》第62回:“带着十六七个打手,都是横眉竖目,身穿紫花布裤褂,青布抓地虎靴子,手持木棍、铁尺。” |
chēng mù jié shé瞠目结舌 | 瞠:瞪着眼睛;结舌:翘起舌头落不下。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;形容受窘或惊呆而一时无法对付的样子。也作“结舌瞠目”。 | 清 和邦额《夜谭随录》:“因耳语其故,公子大骇,入舱隐叩细君,细君结舌瞠目。” |
yǔ yán wú wèi,miàn mù kě zēng语言无味,面目可憎 | 憎:厌恶。形容说话枯燥无味,面貌使人厌恶。 | 巴金《谈<秋>》:“她的确是一个‘语言无味,面目可憎’的女人。” |
mù jiāo xīn tōng目交心通 | 以眼色传情,心中相互沟通。 | 宋·无名氏《鬼董》第二卷:“卜居西湖,邻邸有白衣少妇来寓,艳冶而慧,始见犹自匿,稍久,目交心通。” |
mù niú yóu rèn目牛游刃 | 游刃:刀刃游行于空隙之间。看到牛后游刃有余。比喻技艺精湛。 | 《东阳夜怪录》:“诸公清才绮靡,皆是目牛游刃。” |
shāng xīn hāo mù伤心蒿目 | 旧时谓志士仁人对艰危时世的关切忧虑。 | 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骈拇》:“今世之仁人,蒿目而忧世之患。” |
yī yè bì mù,bù jiàn tài shān一叶蔽目,不见泰山 | 蔽:遮挡;泰山:山名。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,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。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,看不到全局或整体。 | 《鹗冠子·天则》:“一叶蔽目,不见泰山;两耳塞豆,不闻雷霆。” |
liǎng yè yǎn mù两叶掩目 | 如同两片树叶遮住了眼睛。比喻受到蒙蔽而对事物分辨不清楚。 | 北齐·刘昼《刘子新论·专学》:“夫两叶掩目,则冥然无睹;双珠填耳,必寂然无闻。” |
chēn mù zhāng dǎn瞋目张胆 | 瞋目:瞪大眼睛;张胆:放开胆量。形容有胆识,敢作敢为。后形容无所顾忌公开放肆地干坏事。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陈余列传》:“将军瞋目张胆,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。” |
mù dèng kǒu jié目瞪口结 | 同“目瞪口呆”。 | 王以仁《流浪》:“当他们要我在那张表上填写着我的职业和来杭的目的时,我真是目瞪口结的呆住了。” |
mù yǔ é shùn目语额瞬 | 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。形容处事精明狡猾。 | 明·王志坚《表异录·邑里》:“目语额瞬,言市人精黠也。” |
shuǎng xīn huō mù爽心豁目 | 心神爽朗,眼界开阔。 | 清·赵翼《瓯北诗话·查初白诗》:“一遇白描处,即爽心豁目,情余于文。” |
mù zhōng wú rén目中无人 | 眼里没有别人。形容骄傲自大,看不起人。 | 《说唐》第七回:“你看他目中无人,待我去打这狗头下来。” |
shì mù ér dài拭目而待 | 拭:擦;待:等待。擦亮眼睛等着瞧。形容期望很迫切。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。 | 汉·杨修《答临淄侯笺》:“观者骇视而拭目,听者倾首而竦耳。” |
wéi mù hóng ěr嵬目鸿耳 | 见“嵬眼澒耳”。 | 明·瞿佑《剪灯新话》序:“所惜笔路荒芜,词源浅狭,无嵬目鸿耳之论以发扬之耳。” |
yuān jiān chái mù鸢肩豺目 | 耸肩似鹰,目凶如豺。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。 |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梁冀传》:“冀字伯卓。为人鸢肩豺目。” |
miàn mù lí hēi面目黧黑 | 黧:黑。面貌黑黄色。形容憔悴的样子。 | 战国·郑·列御寇《列子·黄帝》:“年老力弱,面目黧黑。” |
ěr mù yī xīn耳目一新 | 听到、看到的跟以前不同;感到新鲜。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。 | 北齐 魏收《魏书 河南王传》:“齐人爱咏,咸日耳目更新。” |
mù xuàn shén mí目眩神迷 | 眩:眼花。眼花缭乱,心神不定。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。 | 曾朴《孽海花》第十回:“场上陈列着有锦绣的,有金银的,五光十色,目眩神迷,顿时吓得出神。” |
mù dèng shén dāi目瞪神呆 | 瞪:眼睛发愣。眼睛发愣,神情呆滞。形容吃惊的样子。 |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18回:“登时惊得目瞪神呆,惟恐他们盘问,就要出丑。” |
guā mù xiāng dài刮目相待 | 刮目:擦眼睛,表示用新眼光看人。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,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。 | 《三国志·吴志·吕蒙传》注引《江表传》:“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。” |
mǎn mù jīng zhēn满目荆榛 | 荆:荆条,灌木。榛:树丛。满眼看见的都是荆条和树丛。形容十分荒凉萧条的环境。 | 《旧五代史·唐书·张全义传》:“蔡贼、孙儒、诸葛爽争据洛阳,迭相攻伐,七八年间,都城灰烬,满目荆榛。” |
ěr xí mù rǎn耳习目染 | 染:沾染。耳朵经常听到,眼睛经常看到,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。 | 老舍《四世同堂》:“老人自幼生长在北平,耳习目染的和旗籍人学了许多规矩礼路。” |
mù bù zhuǎn shì目不转视 | 眼珠一转不转。形容注意力集中,看得出神。 | 清·黄宗羲《张南垣传》:“某树下某石可置某所,目不转视,手不再指,若金在冶,不假斧凿。” |
shén yáo mù xuàn神摇目眩 | 摇:摆动;眩:眼花。眼花缭乱,心神不定。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。 | 清·陆次云《费宫人传》:“每升御坐,辄神摇目眩,见白衣人长数丈者在前立。” |
ěr mù zhāo zhāng耳目昭彰 | 昭彰:十分明显,人所共见。众人已听到和看到,十分明显。形容被众人了解得清清楚楚,无法藏匿。 | 清·名教中人《好逑传》第十七回:“却说刑部审问过,见耳目昭彰,料难隐瞒,十分为过学士不安,只得会同礼臣复奏一本。” |
máng mù lè guān盲目乐观 | 盲:瞎,盲从。指不根据实际情况高兴得太早。 | 徐光耀《平原烈火》:“前一种是不看条件,盲目乐观。” |
mù wú yú zǐ目无余子 | 余子:其他的人。眼里没有旁人。形容自高自大,目中无人。 | 清 梁启超《新民说》:“目无余子,而我躬亦不知何存。” |
zhòng mù suǒ guī众目所归 | 归:归附,趋向。众人的目光集中在一处。形容一致赞赏。 | 《宣和画谱·道释·辛澄》:“澄尝于蜀中大圣寺画僧伽及诸变相,士女倾城邑往观焉,……兹乃众目所归,不待较而可得矣。” |
chēn mù liè zì瞋目裂眦 | 愤怒地睁大眼睛,显出盛怒的模样。 | 西汉·刘安《淮南子·秦族训》:“高渐离为之击筑,而歌于易水之上,闻者莫不瞋目裂眦,发直穿冠。” |
mù dìng kǒu dāi目定口呆 | 同“目瞪口呆”。 | 《说唐》第二一回:“惊得王小二目定口呆,眼巴巴看他把三十枝毛竹拖去了。” |
chēng mù ér shì瞠目而视 | 瞠目:瞪大眼睛。瞪大眼睛看着。 | 宋 洪迈《夷坚丁志》:“西边房门又开,一妇人衫裙俱青,抱婴儿以出,亦瞠目而视。” |
chēn mù àn jiàn瞋目案剑 | 瞋目:瞪大眼睛;案:通“按”,握住。瞪圆双眼,握着宝剑。形容带剑者怒目圆睁的样子。 | 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郦生陆贾列传》:“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:‘走!’复入言沛公,吾高阳酒徒也。” |
ěr mù xīn fù耳目心腹 | 耳目:指侦探消息的人。指辅佐帝王的重臣。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。 | 清 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》:“如善其便捷,任以耳目心腹,未有不倒持干戈,授人以柄者。” |
yǒu mù wú dǔ有目无睹 | 犹言有眼无珠。 | 宋·苏轼《淮阴侯庙记》:“淮阴少年,有目无睹,不知将军,用之如虎。” |
què mù shǔ bù雀目鼠步 | 比喻惶恐之极。 | |
tóu xuàn mù hūn头眩目昏 | 同“头昏眼花”。 | 明·袁宏道《锦帆集·尺牍》:“连日头眩目昏,呕血数斗,恐逐不能起,未免以墓文累大笔也。” |
mù dà bù dǔ目大不睹 | 睹:看。眼睛很大却看不见东西。形容徒具形式。 | 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山木》:“此何鸟哉?翼殷不逝,目大不睹,蹇裳躩步,执弹而留之。” |
mù dòng yán sì目动言肆 | 谓神色不安,语调失常。 | 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文公十二年》:“使者目动而言肆,惧我也,将遁矣。” |
kǒu dāi mù dùn口呆目钝 | 见“口呆目瞪”。 | 克非《春潮急》二五:“张福寿顿时口呆目钝,半天才小声说:‘我晓得的喃!我又没去戴过红花、吃过油大。’” |
mù kōng yú zǐ目空余子 | 眼里没有别人。形容骄傲自大,看不起人。同“目中无人”。 | 马南邨《燕山夜话·交友待客之道》:“如果遇到对方有弱点,就更加盛气凌人,目空余子。” |
luó zhī yī mù罗之一目 | 网之一孔。比喻局部在整体中才能起其作用;脱离了整体,局部便不起作用。 | 《淮南子 说山训》:“有鸟将来,张罗而待之,得鸟者罗之一目也。今非昔比为一目之罗,则无时得鸟矣。” |
chuāng yí mí mù疮痍弥目 | 疮痍:创伤;弥:满。比喻触目皆是天灾人祸,穷困流离,民不聊生的景象。 | 李大钊《大哀篇》:“大乱之后,满地兵燹,疮痍弥目,民生凋敝,亦云极矣。” |
jīng ěr hài mù惊耳骇目 | 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。 | 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幽明录》:“须臾,云晦雷发,惊耳骇目。” |
mù zhēng kǒu dāi目睁口呆 | 亦作“目瞪口呆”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八十五回:“四方混杀,人人束手,个个归心。定安国舅气的目睁口呆,罔知所措。与众等侍郎束手被擒。” |
bō kāng mǐ mù播穅眯目 | 散布糠屑以迷人目。比喻被外物蒙蔽而迷失方向。 | 《庄子天运》:“夫播穅眯目,则天地四方易位矣。” |
shì bié sān rì,guā mù xiāng dài士别三日,刮目相待 | 指别人已有进步,当另眼相看。 | 晋 陈寿《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》:“遂拜蒙母,结友而别”南朝 宋 裴松之注:“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。” |
dòng xīn chù mù动心怵目 | 怵目:使人看了感到恐惧。看了使人感到内心恐惧。形容感受很深,震动非常大。 | 宋·陈亮《祭宗成老文》:“虽才俊比肩,可喜可愕,至于动心怵目,无所不有,然其厚德伟度,要不复前人比。” |
héng méi nù mù横眉怒目 | 眉毛横竖;双目怒睁。形容强、凶狠的神情。 | 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21回:“不一时,只听得院子里许多脚步响,早进来了横眉怒目,挺胸凸肚的一群人。” |
ěr rú mù rǎn耳濡目染 | 濡:音如;沾湿;染:沾染。耳朵经常听到;眼睛经常看到;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。 | 唐 韩愈《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》:“目濡耳染,不学以能。” |
miàn mù lí hēi面目犁黑 | 面貌黑黄色。形容憔悴的样子。 | 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秦策》:“形容枯槁,面目犁黑,状有愧色。” |
chóng zú ér lì,cè mù ér shì重足而立,侧目而视 | 重足:双脚并拢;侧目:斜着眼睛。形容畏惧而愤恨的样子。 | 《史记·汲郑列传》:“今天下重足而立,侧目而视矣。” |
mù bù zhuǎn jīng目不转睛 | 睛:眼珠。眼睛不眨;眼珠不转地盯着看。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;看得出神。 | 晋 杨泉《物理论》:“子义燃烛危坐通晓,目不转睛,膝不移处。” |
hàng mù shí jiān蒿目时艰 | 蒿目:极目远望;时艰:艰难的局势。指对时事忧虑不安。 | 庄周《庄子 骈拇》:“今世之仁人,蒿目而忧世之患。” |
yǐ ěr dài mù以耳代目 | 拿听到的代替亲眼看到的。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,光听信别人说的。 | 臧克家《以耳代目之类》:“这种以耳代目的情况是令人吃惊的,但这种情况却并不是罕见的。” |
mù dǔ ěr wén目睹耳闻 | 睹:看见;闻:听见。亲耳听到,亲眼看见。 | 《资治通鉴 唐纪睿宗景云二年》:“口说不如身逢,耳闻不如目睹。” |
chēn mù qiè chǐ瞋目切齿 | 瞋目:发怒时睁大眼睛。瞪大眼睛,咬紧牙齿。形容极端愤怒的样子。 | 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:“是故天下之游谈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,以说人主。” |
mù tiāo xīn yuè目挑心悦 | 眉眼传情,两心相悦。 | 明·汪道昆《高唐梦》:“说甚么目挑心悦;便教他毛嫱、西子,总非同列。” |
héng méi lěng mù横眉冷目 | 愤怒、轻蔑的样子。同“横眉冷眼”。 | 郭澄清《大刀记》第十三章:“现在他又横眉冷目地喝了一声‘走’,更把个张温吓没了真魂。” |
mù hān shén zuì目酣神醉 | 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。 | 明·袁宏道《西湖》:“山色如娥,花光如颊,温风如酒,波纹如绫,才一举头,已不觉目酣神醉。” |
mù duàn fēi hóng目断飞鸿 | 断:断绝;鸿:鸿雁。目送大雁飞去,直到看不见。形容离别的悲凄之情。 | 明·无名氏《鸣凤记·邹慰夏孤》:“此情未语泪先溶,自今别去,目断飞鸿。” |
mù shǐ yí lìng目使颐令 | 用眼睛、用下巴指使人。形容自命尊贵,摆大架子。 | 《新唐书 王翰传》:“家畜声伎,目使颐令,自视王侯,人莫不恶之。” |
mù kōng yī shì目空一世 | 什么都不放在眼里。形容骄傲自大。 | 明 焦竑《李氏焚书序》:“宏甫快口直肠,目空一世,愤激过甚,不顾人有忏者。” |
mù bù gǒu shì目不苟视 | 眼睛不随便乱看。形容为人正派。 | 明·李贽《卓吾论略》:“吾大人何如人哉?身长七尺,目不苟视。” |
yǒu mù rú máng有目如盲 | 盲:瞎。虽有眼睛,如同瞎子。指人缺乏见识,或不识大体。 | 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82回:“于是李林甫、杨国忠二人,一齐上前取看,只落得有目如盲,也一字看不出来,跼蹐无地。” |
ěr mù gǔ gōng耳目股肱 | 股:大腿;肱: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。起到耳朵、眼睛、手臂的作用。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。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。 | 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·政体》:“然耳目股肱,寄于卿辈……事有不安,可极言勿隐。” |
yī mù wǔ xíng一目五行 | 犹一目十行。 | 《辽史·杨遵勖传》:“天下之事,丛于枢府,簿书填委。遵勖一目五行俱下,判决如流。” |
ěr wén mù lǎn耳闻目览 |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。 | 唐 孙揆《灵应传》:“宝及晡方寤,耳闻目览,恍然如在。” |
zhí méi nù mù直眉怒目 | 形容发怒的样子。 | 端木蕻良《科尔沁旗草原》十七:“孔二老婆并不上他的当,直眉怒目骂他。” |
chóu méi kǔ mù愁眉苦目 | 愁眉:紧皱眉头。愁苦的样子。形容人忧愁苦恼 | 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102回:“只见一个人在那里和亮臣说话,不住的嗳声叹气,满脸的愁眉苦目。” |
guì mù chù xīn刿目怵心 | 刿:刺伤;怵:惊动。指触目惊心。 | 清 包世臣《再与杨季子书》:“至于秦汉之文,莫不洞达駘宕,刿目怵心。” |
bǐ mù lián zhī比目连枝 | 比目:比目鱼,传说仅一眼,须两鱼并游;连枝:连在一起的树枝。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和朋友。 | 元 贾固《醉高歌过红绣鞋 寄金莺儿》:“乐心儿比目连枝,肯意儿新婚燕儿。” |
chù mù jīng xīng怵目惊心 | 惊:震惊。看见事态严重,心里感到震惊。 | 闻一多《龙凤》:“你记得复辟与龙旗的不可分离性,你便会原谅我看见‘龙凤’二字而不禁怵目惊心的苦衷了。” |
kuò mù xiāng dài括目相待 | 用不同于以前的新的眼光来看待。 | |
yī zhǐ bì mù,bù jiàn tài shān一指蔽目,不见泰山 | 蔽:遮盖;泰山:山名。一根手指挡住了眼睛,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。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,看不到全局或整体。 | 谢觉哉《关于独立思考》:“至于全体的事,不管好处多大,总是‘一指蔽目,不见泰山’。” |
mù guāng rú dòu目光如豆 | 眼光象豆子那样小。形容目光短浅,缺乏远见。 | 孙中山《行易知难》第六章:“不图彼国政府目光如豆,深忌中国之强,尤畏民党得志而碍其蚕食之谋。” |
miàn mù quán fēi面目全非 | 面目:样子;非:不是。样子跟从前完全不同。形容变化大得很。 | 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陆判》:“濯之,盆水尽赤。举首则面目全非,又骇极。” |
ěr xūn mù rǎn耳熏目染 | 指见闻熏染多了就能不自觉受影响。 | |
guò mù bù wàng过目不忘 | 看过一遍就不会忘记;形容记忆力强;也形容给人的印象深刻。 | 《晋书 苻融载记》:“耳闻则诵,过目不忘,时人拟之王粲。” |
zhāng tóu shǔ mù獐头鼠目 | 头长得像獐子一样;眼睛则像老鼠一样。形容人穷酸的样子或面貌丑陋;神情狡诈。 | 《旧唐书 李揆传》:“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,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。” |
mǎn mù qī liáng满目凄凉 | 所见的全是凄惨冷落的景象。 | 陈毅《过黄泛区书所见》:“三过黄泛区,走跄踉。川原水洗,城社荒落,满目凄凉。” |
jǔ mù qiān lǐ举目千里 | 放眼远眺,可以见到很远之处。形容视野广阔辽远。 | 宋·刘学箕《松江哨遍》:“松江太湖,举目千里,风涛不作,水面砥平。” |
guò mù chéng sòng过目成诵 | 只要看一遍就能背诵。形容记忆力极强。 | 《宋史 刘恕传》:“恕少颖悟,书过目即成诵。” |
mù dèng xīn hài目瞪心骇 | 见“目眐心骇”。 | 《轰天雷》第十回:“当时土木工匠们弄得目瞪心骇,不知所为,都停着工看。” |
dèng mù chǐ kǒu瞪目哆口 | 睁大眼睛,张开嘴巴。形容惊呆的样子。 | 清 无名氏《帝城花样 春珊传》:“诸名士且摇玉柄麈尾,擎铁如意,瞪目哆口如木鸡。” |
mù tiǎo xīn yǔ目窕心与 | 眉目传情,内心相许。 | 汉·枚乘《七发》:“杂裾垂髾,目窕心与。” |
héng méi nǔ mù横眉努目 | 耸眉瞪眼。形容怒目相视,态度凶狠的样子。 | 后蜀 何光远《鉴戒录》卷十引陈裕诗:“横眉努目强干嗔,便作阎浮有力神。祸福岂由泥捏汉,烧香供养弄蛇人。”努,一本作“怒”。 |
mù bù kuī yuán目不窥园 | 窥:瞥看。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;几年中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。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;不为外事分心。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董仲书传》:“下帷讲诵,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,或莫见其面。盖三年不窥园,其精如此。” |
mù pàn xīn sī目盼心思 | 盼:看。眼睛顾盼,心中思念。形容十分思念。 | 明·胡文焕《群音类选·余庆记·深闺幽思》:“你那里好风光,目盼心思,时刻何曾放。” |
yǎn rén ěr mù掩人耳目 | 掩:遮盖。堵住人家耳朵;遮着人家的眼睛。比喻用假象迷惑;欺骗人。 | 《新刊大宋宣和遗事》:“事迹显然,虽欲掩人之耳目,不可得也。” |
shuǐ mǔ mù xiā水母目虾 | 《文选 郭璞〈江赋〉》:“璅蛣腹蟹,水母目虾。”李善注引《南越志》:“扞水母呴无耳目,故不知避人。常有虾依随之。虾见人则惊,此物亦随之而没。”后因以“水母目虾”喻人没有主见,人云亦云。 | 《文选·郭璞〈江赋〉》:“璅蛣腹蟹,水母目虾。”李善注引《南越志》:“扞水母呴无耳目,故不知避人。常有虾依随之。虾见人则惊,此物亦随之而没。” |
cháng mù fēi ěr长目飞耳 | 看得远,听得远。比喻消息灵通,知道的事情多。 | 管仲《管子 九守》:“一曰长目,二曰飞耳,三曰树明,明知千里之外,隐微之中。” |